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闲人写给自我的便条——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正文

闲人写给自我的便条——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26 15:39:07]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330

概要:“欣然起行”其实是坡翁的常态。读那篇著名的《儋耳夜书》,当时东坡都六十好几的老汉了,被贬天南孤岛,言语不通,孤绝无聊,老病衰残,生计艰难,时日无多。可是,“己卯上元”夜到了,“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人家刚一喊,东坡老头儿迅即“欣然从之”,跟他们一块儿“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逛了个大半夜,逛美了。其实,他一定早注意到了“良月嘉夜”,只是尚没有出游的行动。他总是好兴致。他总是兴致勃勃,对生活睁大着一双好奇的灵活的眼睛。只有兴致如此高的人,才会“欣然起行”“欣然从之”。东坡爱用“欣然”,那是因为他时时“欣然”,时刻准备着,如壮士开弓,“跃如也”,随时都可以出发,去参加自然的狂欢。换做一个恹恹欲睡之人,他会这样“起行”吗?他会在看到月光的一刹那,想到去捕捉那离合神光吗?他也许更多想到,先睡吧,反正月光有的是,反正天长日久来日方长管他呢。许多年前读过托尔斯泰大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我内容都忘了。但有一段一直历历在目。少女娜达莎在莫斯科的寒冷冬夜里睡不着,光着脚片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她和一帮子同伴驾着雪橇,连夜出游。莫斯科之夜那样寒冷,但...
闲人写给自我的便条——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欣然起行”其实是坡翁的常态。读那篇著名的《儋耳夜书》,当时东坡都六十好几的老汉了,被贬天南孤岛,言语不通,孤绝无聊,老病衰残,生计艰难,时日无多。可是,“己卯上元”夜到了,“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人家刚一喊,东坡老头儿迅即“欣然从之”,跟他们一块儿“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逛了个大半夜,逛美了。其实,他一定早注意到了“良月嘉夜”,只是尚没有出游的行动。他总是好兴致。他总是兴致勃勃,对生活睁大着一双好奇的灵活的眼睛。只有兴致如此高的人,才会“欣然起行”“欣然从之”。东坡爱用“欣然”,那是因为他时时“欣然”,时刻准备着,如壮士开弓,“跃如也”,随时都可以出发,去参加自然的狂欢。

换做一个恹恹欲睡之人,他会这样“起行”吗?他会在看到月光的一刹那,想到去捕捉那离合神光吗?他也许更多想到,先睡吧,反正月光有的是,反正天长日久来日方长管他呢。许多年前读过托尔斯泰大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我内容都忘了。但有一段一直历历在目。少女娜达莎在莫斯科的寒冷冬夜里睡不着,光着脚片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她和一帮子同伴驾着雪橇,连夜出游。莫斯科之夜那样寒冷,但是,一群少男少女却快活得如飞似仙,他们明朗的笑声让那座冷寂的城市活了过来。后来娜达莎嫁给了比尔,稳重了,成年了,她哺乳孩子,胸前衣服结了奶痂,也大咧咧毫不在意。我读到那儿心痛:少女娜达莎不再了,青春的梦幻不在了,赤子的天真和激情永远消失,这是一种悲剧还是喜剧?战争好还是和平好?我想,很多成年人都是成熟了的娜达莎,他们不再对夜晚有特别的感觉,他们眼睛里失去了憧憬的光芒,他们不会连夜出去疯跑了。他们不会“欣然起行”,他们已经变老。可是,黄州的苏东坡不老,海南的苏东坡老头儿,依然是个赤子,依然是少女娜达莎。因为,他痴心未改,青春的心依旧。他仍然对自然保持着第一次看到时那种惊喜的心情——“欣然起行”。

于是,这份喜悦要与最好的朋友同享,这份快乐不找个人一块儿体验就兴奋得难以自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好一个“念”,它揭示了东坡那一瞬间的心思。东坡在翻“记忆电话簿”。他在寻找往日的朋友。他在搜索知音。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和他一样的心情。不是。很多人都已经沉睡。很多次东坡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海南岛,他跟几个“老书生”夜逛儋耳城,回去的时候已经三更天了,“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酣矣”(《儋耳夜书》)。大家伙儿早睡死过去了。他有一回去庐山,独自到白鹤观游玩,那个地方真好:“长松荫庭,风日清美。”可是,大白天的,“观中人皆阖户昼寝”,全在睡大觉,只留下东坡这个欣欣然的家伙,“我时独游,不逢一士”,“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间”。“独”是东坡的常态,不仅政治上:人家一伙儿依附王安石,一拨儿跟着司马光,独留他一个反对齐刷刷变法,又反对齐刷刷革除新法,而且,他对山水的那份爱,那种看不够欢喜无比痴迷癫狂的性情,也常常是孤独的——觉醒的人们如此之少,能加入狂欢的人们更少!人们多半在沉睡,要么为了无聊厌倦,要么就是在养精蓄锐,准备养足了力气,醒过来两眼如炬,好去争名夺利,获得更多权力和地位。谁会为了“风日清美”而放下中午觉呢?谁会为了上元夜而响应召唤呢?我曾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外出喝酒归来,坐在我们酒中苑树林里的椅子上歇息,那时布谷鸟就在我头顶上的大白杨顶尖一声声清亮歌鸣,天哪,校园里一种天籁荡气回肠,整个园子空旷畅朗,树叶全是倾听的耳朵……那是直彻心底的回响,永远令人难忘。人们都在“昼寝”,所以那声音被我“独自”一个人听到了。那是我的福分。这样的欢喜时光,不是每一天都会遇到。那一瞬间,就是我彻底理解东坡的时刻。(以上引文见东坡《观棋并引》一诗)怪不得,苏东坡那样喜欢曳杖独行了。

因为经常这样“独”,所以,在这个月夜,东坡沉吟了,思量了。他要找一个最合适的人选,来一起尽享这个月夜的大美。因为,这是一个要与他一起“为乐”的人。快乐,这是人生头号大事,岂可随便?胡乱拉来一个无趣之人,岂不糟蹋了这番月色?我看韩剧《大长今》,那个朝鲜国王夜晚难眠,走到许多妃嫔的门前都是废然而返。后来他告诉长今:找一个人也很不容易呀!想想国王宫阙深处那许多的妃嫔,个个貌美如花,人人性感妖娆。可是,国王却进不了任何一个的门槛,不是哪一个可以拒绝他,而是,知音难觅,心犀难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个国王的情愫被长今唤醒了,于是,他也许平生头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孤独。这种寂寞,不是欲望的满足可以替代的。孤独的心在“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可是,“鸟鸣嘤嘤”,谁是那个可以对鸣的人?月色入户,良月嘉夜,谁是那个能够一起品赏无边风月的人?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夜晚,“念无与为乐者”吧?这样的经历何止一次?快乐也许遍地都是,但是,谁会和你一样蹲下来捡拾,倒是颇费思量之事。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起来的人,要“寻”的人,是张怀民,一个小官,屈居主簿,籍籍无名。我们看东坡之弟苏辙的文章《黄州快哉亭记》,可知张怀民此时也被贬在黄州,但他不以为意,修筑了快哉亭,“自放山水之间”,“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在自然中优哉游哉,其乐陶陶。东坡能够“寻”的人,舍其人莫属。“寻”,寻觅。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找一个谈得来的人,山高古幽,云雾迷离,那个人到底在哪里?这趟追寻之旅,翻山越岭,何其难哉!李清照老来孤寂,“寻寻觅觅”,所落的结果便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而不得,好凄凉啊!苏轼寻觅的是知音,同道,默契之人。他的“寻”,一点也不简单。“寻张怀民”,看似寻常的句子背后,其实都有着深径通幽、跋山涉水、茫然而求、难以为外人道的心底款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