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古文教学需咬文嚼字» 正文

古文教学需咬文嚼字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357

概要:师:孩子们,沈复为何用“拔”而不用“跋”啊?我们只学过“跋山涉水”,却并未学过“拔山”啊?是作者用字错误,还是出版印刷错误呢?如若不是,作者为何不用足“跋”却用手“拔”呢?能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吗?生1:用手的“拔”更好,因为这样把癞蛤蟆当成了人,更加生动形象,而且用手的“拔”更能显示癞蛤蟆的力大无穷。师:考虑到文章的修辞,并与文章的“庞然大物”相结合,注意前后呼应,有道理,很不错!生2:我也觉得用手的“拔”更好,因为癞蛤蟆在虫子眼中,俨然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用手的“拔”比用足的“跋”更衬托出癞蛤蟆的庞大。师:啊!与虫子进行对比,来解释“庞然大物”,蛤蟆确实力大无穷啊!运用比较法,很好!但“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似乎有点表述不清哦!谢谢生3:我和他们一样,用手的“拔”更能体现出蛤蟆的灵巧,和后文的“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相呼应,可是用足的“跋”却体现不出来。师:前后呼应法再次体现,与后文的语句相关联,思维严密,有理有据,挺不错!但还没有说出为何不用“跋”的原因哦!谁能说说作者为何不用用脚的“跋”呢?生4:对于小虫...
古文教学需咬文嚼字,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师:孩子们,沈复为何用“拔”而不用“跋”啊?我们只学过“跋山涉水”,却并未学过“拔山”啊?是作者用字错误,还是出版印刷错误呢?如若不是,作者为何不用足“跋”却用手“拔”呢?能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吗?

生1:用手的“拔”更好,因为这样把癞蛤蟆当成了人,更加生动形象,而且用手的“拔”更能显示癞蛤蟆的力大无穷。

师:考虑到文章的修辞,并与文章的“庞然大物”相结合,注意前后呼应,有道理,很不错!

生2:我也觉得用手的“拔”更好,因为癞蛤蟆在虫子眼中,俨然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用手的“拔”比用足的“跋”更衬托出癞蛤蟆的庞大。

师:啊!与虫子进行对比,来解释“庞然大物”,蛤蟆确实力大无穷啊!运用比较法,很好!但“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似乎有点表述不清哦!谢谢

生3:我和他们一样,用手的“拔”更能体现出蛤蟆的灵巧,和后文的“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相呼应,可是用足的“跋”却体现不出来。

师:前后呼应法再次体现,与后文的语句相关联,思维严密,有理有据,挺不错!但还没有说出为何不用“跋”的原因哦!谁能说说作者为何不用用脚的“跋”呢?

生4:对于小虫子来说,癞蛤蟆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足的“跋”更突出的是旅途的艰辛,而体现不出手的“拔”的力气大,反而令人觉得癞蛤蟆十分弱小,而用提手旁的“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癞蛤蟆那种“倒拔垂杨柳”的气势,所以,作者不用“跋”。

师:辨析词义,区分不同,比较之中让我们对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匠心深表钦佩,而且画面感说的很强,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都走进了清朝,我想这是沈复未曾想到的,谢谢你精彩的解读。通过我们刚才的辨析,“跋”“拔”之分已柳暗花明,那么谁能把蛤蟆“拔山倒树”的气势用你的情感传递出来呢?

生1、生2、生3分别进行了表情朗读,十分出色,特别是吴奕辰,这个孩子善于表现,具有表演的天性,他那种夸张的走路姿势,那种生动的面部表情和那令人动容的声音,完成了一次经典的蛤蟆之“拔山倒树”图,令人拍案叫绝!

“跋”与“拔”,这是相距于天地的两个字,但是在对他们的咀嚼中,我们不仅懂得了其间的区别,更懂得了作文选词的重要性。看似错误的“拔”,折射出来的却是沈复内心流露出来的生命的真诚。这也许就是“错误”的美丽吧。咬文嚼字中,学生获得了语言的多面性的认识,任何一个词语,当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时,其本身的内涵会飘散出更加新颖的芳香。

畅品美句,一字千金——“以”不惊人死不休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入情之时,自能心领神会,当课堂走向“……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个句子的品析,关注“以……为……”的句式时,猛然发现句中深藏的密码:为何不只用一个“以”?为何只用三个“以”,不用四个“以”?这其间蕴藏的是沈复的一颗赤诚之心啊!于是另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变换的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古文教学需咬文嚼字》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