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写作教学例谈记叙文写作中材料积累与运用(李彬)» 正文

例谈记叙文写作中材料积累与运用(李彬)

[12-26 16:23:51]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写作教学   阅读:8302

概要:例谈记叙文写作中材料积累与运用 随着2012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揭晓,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考试中选写记叙文比议论文更“讨巧”,因为议论文强调的是思维的缜密、说理的充分和语言的凝练,这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积淀尚不丰富,对问题的思考还欠全面、欠深刻,甚至还有偏颇的中学生来说,确非易事。而记叙文强调的是叙事的完整、主题的明确和语言的生动。可以这么说,在十几年的人生中,每个同学应该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只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记叙文了。当然,这样写出来的未必就是优秀的记叙文,要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就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和巧妙运用。写作材料的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选择好写作材料关系到记叙文写作的成败。优秀的记叙文从写作材料方面来说应包括以下要素:叙事要完整,最好有波折;事情不仅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叙事完整,才可以写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事有波折,才会曲折动人;事情有意思,才会让人爱读;事情有意义,才会耐读,给人回味的余韵。这些可视为积累记叙文写作材料的基本原则。1.从生活中积累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例谈记叙文写作中材料积累与运用(李彬),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例谈记叙文写作中材料积累与运用

 

 

随着2012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揭晓,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考试中选写记叙文比议论文更“讨巧”,因为议论文强调的是思维的缜密、说理的充分和语言的凝练,这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积淀尚不丰富,对问题的思考还欠全面、欠深刻,甚至还有偏颇的中学生来说,确非易事。而记叙文强调的是叙事的完整、主题的明确和语言的生动。可以这么说,在十几年的人生中,每个同学应该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只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记叙文了。当然,这样写出来的未必就是优秀的记叙文,要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就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和巧妙运用。

写作材料的积累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选择好写作材料关系到记叙文写作的成败。优秀的记叙文从写作材料方面来说应包括以下要素:叙事要完整,最好有波折;事情不仅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叙事完整,才可以写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事有波折,才会曲折动人;事情有意思,才会让人爱读;事情有意义,才会耐读,给人回味的余韵。这些可视为积累记叙文写作材料的基本原则。

1.从生活中积累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事情组合而成,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一些“故事”发生,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更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发现那些可以写进作文的材料,并有意识地将它们储存到自己的材料仓库中。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生活是写作的宝库,生活中有喜怒哀乐,文章只有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丰富,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实地把发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感染,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不同思考……这些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往往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经历,有了积累,才会有灵感,才会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世界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它似一个“万花筒”,里面有政治风云,自然风光,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经历,执着的追求等等。我们从这“万花筒”中寻觅材料,对这些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求实质,进而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灵的呼唤。清人袁枚有首诗写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景、一物、一画面,如果用独特的目光去审视,就能读出全新的意境,就会有超常的发现,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首先应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事件,将它们作为写作的素材积累起来。这些材料往往新颖鲜活,具有生活气息,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有位同学的作文:夏天的中午,一城里中年妇女和一推板车叫卖西瓜的乡下老头发生争吵,中年妇女高声咒骂乡下老头只为赚钱而打扰了她的午睡,老头只是“我……我……我……”地回不出半句话来;中年妇女发狠要砸他的西瓜,他条件反射式的连忙护住车上的西瓜;最后,在众人的劝说和议论声中,妇女骂骂咧咧地上楼了,老头也无言地推着瓜车离开。这样的城乡人之间的争吵其实并不少见,但像这种一方得理不饶人以致激起众愤,另一方有理却不敢说的争吵并不多见——这样的材料就显得新颖别致。更令人拍案叫好的是结尾部分:“那老人呢,依然一言不发,低着头,推着那装西瓜的车子,顶着烈日,也慢慢走开。是到另一处叫卖,还是忍气吞声地回家?我不知道。我只是在想,那妇女怎么那么凶呢?那老人又为什么那么窝囊呢?时隔许久了,一看到那些沿街叫卖的车子,我就会想到这事,于是一种既悲且愤的感觉又会从心间升起。”不仅表现了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妇女的憎恶,更表现了对人性的思考——这样的处理就赋予了材料深刻的意义。高考中写这种偶然发生而又有意义的事情的优秀记叙文很多,如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写“风沙渡”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黑将军(鸡)”的两篇都属此类。

那些经常发生、司空见惯的事情,只要我们能深入思考、写出新意,同样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对这类材料我们不能弃之不顾,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如有一篇作文写的是她家经常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客人:邋遢、咳嗽,甚至吐浓痰,因此她很厌恶;但这位客人到来时,父母对他却是特别客气和尊重,总是让他上坐,对此她很不解。矛盾最终在她生日宴会上爆发:当日她请了几个同学在家庆祝生日,但那个奇怪的客人又来了,并且又坐在了上位,她觉得很是煞风景;偏偏那个客人一阵咳嗽之后又吐出一口黄痰,她忍无可忍地怒喝一声“滚”,可结果她却被妈妈打了一巴掌。她委屈得不行,伤心而气愤地哭个不停,奶奶揭开谜底: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她掉进了冰窟窿里,是那个客人救了她的命,而那个客人也从此落下了咳嗽的毛病。这篇作文的材料对她而言是熟识的常见的,但我们读后却觉得非常的新鲜,而且情节非常曲折。我们正应该多积累一些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材料:自己很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别人觉得很新鲜,读起来兴味盎然。

2.从阅读(包括影视)中积累材料。一般意义上说,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材料比较适合作为议论文中的论据,而不大适合写成记叙文,因为写成记叙文很容易流于复述或被认为抄袭。但有两种方法可以将我们阅读书本或观赏影视中获得的材料巧妙地成为记叙文的写作素材。

一个方法是转移嫁接(或叫“仿写”),即将阅读或观赏中获得的材料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从而避免抄袭的嫌疑。如有位同学曾读过一篇微型小说,大意是一群作家到某名山游历,其中有一位因心疼抬游客登山的轿夫而不忍心坐轿子,但轿夫对他说您同情我不坐我的轿子我就赚不到钱,我就无法养家。该同学采用转移嫁接的方法写成了一篇作文《坐车》:一群作家变成了一个作家,登山变成了到外地办事,坐轿子变成了坐三轮车,而且还增添了一个矛盾冲突——一个老头三轮车夫和一个妇女三轮车夫为争他这笔生意而发生争吵,而他却为无论是坐老头的三轮车还是坐妇女的三轮车都会感到心中不安,最终干脆就不坐车。读着这篇作文,我们感到的是文章取材于我们身边生活,情节丰富生动,主题思想明确,谁会说是“抄袭”呢?

由此看来,对阅读中曾经触动过自己心灵的而又适合所写话题的那些故事,只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处理,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构思出属于自己的佳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阅读文章时要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并大致判断一下文章适合那些话题,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其次,提炼原作情节的精髓,把握原作的华彩部分。这些地方正是我们要模仿、借鉴的地方。再次,设置新的环境,安排新的细节,尽量淡化原作的痕迹,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佳作。另外,除了借鉴原作的故事情节,我们还可借鉴原作的立意和思路,对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比如,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我们,“不以成绩论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应该怎样表达这个主题呢?

大家现在来看下面一组素材。某一期《读者》上有一篇题为“母亲不是圣人”的文章,写一位有点嫌贫爱富的母亲,在过生日的时候,对送礼物多的大女儿特别亲热,对带礼物少的小女儿则有些轻慢。小女儿因此感到困惑和委屈,以后母亲再过生日的时候就不愿意再去祝贺了。后来哥哥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看法:“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到名利的影响……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的亲热,可那要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我们的妈妈不是圣人,但她确实是个好母亲……”

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再来表现一下老师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个题材,会不会有新思路、新立意呢?不难想象,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会对老师的不公平进行抨击批判,在这种情况下,参考了这则素材写出来的表达对老师理解的作文肯定能够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了以上的认识,同学们就可以在作文中充分利用自己在从阅读中获得的丰富材料,在选择写作材料这个步骤上既节省了时间,又充分保证了写作材料的典范性、针对性、新颖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出让阅卷老师赞赏的好文章来。

另一个方法是定点想象,即从我们读到的或看到的材料中的某一点出发,进行想象,加以补充拓展,从而避免了简单复述。比方说,司马迁忍辱偷生写成信史这则材料被无数的学生用作议论文里的一个论据,来证明诸如“逆境是成功的助推器”“坚持是成功的保障”等观点,但有一位考生却将这个材料写成了一篇记叙文。他(她)抓住司马迁对生与死的选择这一点进行想象补充,将画面定格在天牢,将事由设定为司马迁必须在天亮之前作出决定,围绕着生与死的抉择,作者想象司马迁在那一夜的前思后想,最终拿出了决定:“‘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这就是2002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类似的高考佳作还很多,如2001年的《赤兔之死》、2004年的《孔雀东南飞新传》等。由此可见,积累阅读中的材料并非只为议论文作论据,同样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写作材料的运用

以上谈材料积累的部分也涉及一些材料运用的方法,如嫁接、想象等,下面再集中讲几点方法。

1.对材料提升提纯。我们积累的生活材料,并非都可以或者说都适合写进作文之中;我们所熟悉的名人材料,也绝非点点滴滴都可融入一篇记叙文中。因此,我们就必须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提升提纯,使之更能表现主题,更显得真实可信。前者,如上面所举的中年妇女和卖瓜老人的争吵,若止于记叙争吵这件事就会觉得主题不明确,读者不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有了结尾的那段对材料进行提升的文字,文章的主题就显明了,写作意图就明朗了。再如,有篇作文写小学时的一节课上,因为忍小便忍得太急,所以一下课便直奔厕所,偏偏厕所上人很多,无可奈何之际只好找个角落予以解决,结果被文明监督岗的同学抓住,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想起来就觉得惭愧”。应该说,这篇文章所写事情是完整的,也有一定的波折,同时也比较有趣,但是,我们读完之后恐怕只会一笑了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感到惭愧的原因没有交代,于是事情便近似于一场闹剧。若能挖一挖这事所反映的深层次的内容,比方说丢面子,比方说影响到班级荣誉学生形象,比方说领悟到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不讲公德等,文章的立意便会深刻,主题便会突出。这样的作文才会既让人爱读,更让人耐读,能够引起人们诸如“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之类的感悟。至于对材料提纯则是为了使文章的细节更真实。关于“真实”,有同学认为直接来自生活的就是真实的,其实不然,记叙文中的“真实”应是符合生活的规律、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如有篇作文写同学提醒“我”有人找,“我”抬头一看是爸爸,“我”跟着爸爸来到门口,发现妈妈坐在车上。或许作文写的是实事,确是爸爸到教室门口找而妈妈坐在车上等。但这似乎不是生活的常态,一般来说,母亲要比父亲爱子心切,所以写成妈妈到教室找而爸爸在车上等更符合生活的一般规律,更让人觉得细节真实。否则,就有很必要交代清楚妈妈坐在车上等“我”的原因。

2.对材料有效剪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并非将生活原样照搬便是作文。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去思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而一篇文章只能表现某一个明确的中心。我们在记叙某一事件时,就应立足于既定的中心进行合理巧妙的剪裁,选择那些能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的内容详细记叙和描写,而把与中心联系不大甚或没有联系的内容断然舍去,即使那内容很新鲜很有趣甚至很有意义,也需“忍痛割爱”。比方说,有篇作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某女老师因为年轻、柔弱,加之教学经验不足,于是,一些同学课上睡觉、看小说、起哄、搞恶作剧,老师加以劝导但无济于事,最后老师强忍怒气红着脸上完了这节课。或许这是课堂“实录”,但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于是,这篇作文就显得没有中心,不知到底要表现什么。其实,写作前应先思考一下这件事反映了哪些问题。比方说,从老师那方面思考,可以想到:1、老师应该威严一点;2、人太善良了,有时会被人欺负;3、知识和能力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基础。从学生那方面思考,可以想到:1、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 ;2、必须去邪气、张正气 ,而不能充当看客; 3、肤浅无知也会伤害别人……然后,从这些内容中选择一点加以重点表现,文章便有了明确的主题,文章便显得厚重有味了。再比如,有一篇作文写幼时和爸爸一起放风筝的乐趣,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放的风筝是和爸爸一起做的。做风筝可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虽然耗时不是很长,但是在那种焦急的等待中,这一过程会显得十分漫长。有几次我也曾想过要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做好了风筝,心中有一种快感和自豪感。”这段话真实地表现了等待“做”风筝时的心理,但写在表现“放”风筝的乐趣的作文中,便觉得游离于中心之外,冲淡了主题,若实在要写,也只能略写。

3.对材料添枝加叶。有时,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无助于中心的表达,我们还要合理想象,适当添加一些材料。如有位同学写作《一张老照片》,起先是这么写的:“我”看到一张老照片就问外婆照片的来历,外婆于是告诉“我”这张照片是四十年前当兵的舅舅带着对象回家探亲时拍的,当时一家人都很高兴,所以照片上的人都笑眯眯的。这样写,照片的来历是清楚了,但外婆的叙述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大概的情况,“一家人都很高兴”表现得不够,怎样才能将“高兴”表现充分呢?该同学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添加了一些外婆并没有说的“虚构”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外公终于从地里干活回来了,外婆连忙迎上去,笑眯眯地说:“哎,我告诉你呀,儿子马上回来啦!”外公一听,顾不得放下手中的农具,惊喜地问:“真的?”“这我骗你干什么?”外婆冲外公眨眨眼睛说,“我还要告诉你一个更大的好消息……”说到这儿,外婆却故意煞住了话头,可把外公急的,“什么好消息,快说嘛,卖什么关子!”外婆这才小声说道:“这次儿子回来不是一个人,他还带回一个对象呢!”外公一听,睁大了眼,张大了嘴,却又没说一句话,随手将农具往地上一撂就急急忙忙地出去了。这回是外婆发愣了,喃喃自语道:“干什么呀?高兴疯掉啦?”过了好一会,才见外公高高兴兴地回来,外婆忙问:“你那么急,干什么的?”外公笑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儿子带个对象回来,就我们家现在这样子怎能见人啊?我刚才出去借了点钱,明天把家里打理一下。”

这段文字,写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细节等多方面,生动形象,富有戏剧性,从而充分表现了外公外婆的激动喜悦之情。当然,改变先前外婆叙述往事的写法,而采用倒叙的手法也是使得情节生动的原因之一。

4.对材料充分利用。如上所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态度去思考某一则材料,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材料的多义性,对材料充分利用,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试以“钓鱼”这一日常事件为例加以说明。在“钓鱼”这件事情上,若抓住何时下钩何时提竿,可表现“时机”的话题;若抓住不同的鱼儿咬钩时鱼漂的不同变化,可表现“观察”“特征”等话题;若抓住钓鱼需要忍耐寂寞的特点,可以表现“耐心”“等待”等话题;若抓住不同的人钓鱼时的不同反应,可表现“性格”“心态”的话题;若抓住耗时多而得鱼少这一常见现象,可表现“得与失”“玩物丧志”的话题;等等。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对某一材料多方思考将之烂熟于心,事情过程的叙述在不同的文章中都大同小异,文章结尾处通过抒发感想的形式突出主题。如本人曾围绕“发现有蚊子——不想打蚊子——最终打蚊子”这件事写了一组下水文,其中两篇记叙文的结尾分别是:

①我终于知道蚊子是不会满足的。喝了,喝饱了,再喝,直到撑得飞不起来了,它喜欢这样,它习惯这样。喝人血是它的天性。

可是,人有时也是不知道满足的,人有时也会喜欢上本不该喜欢的人或物或事,人有时也会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并形成变成一种习惯。

如何对付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对付蚊子那样,一开始就将之消灭。

②为了安逸,我不想灭蚊之后再睡觉,可结果还是灭了蚊子之后方可安安稳稳地睡觉;为了安逸,我不想爬上爬下开灯关灯的麻烦,可最终这些程序还是一一地过了一遍。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贪图安逸,可不仅没得到安逸,相反倒是增添了更多的麻烦,花了心思,费了时间,影响了情绪,影响了睡眠。

贪图安逸势必付出代价,这是那一夜我与蚊子的较量之后得出的教训。

这两篇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头交代不想逮蚊子的原因不同,分别是“以为蚊子吃饱喝足之后就不会再叮咬了”和“因为睡得迟,不想浪费时间,只想早点睡觉”;二是为了突出结尾表现的中心,行文中分别反复出现“满足”和“安逸”、“代价”等词语。此外,如果开头结尾略加修改,这则材料还可用来表现“不可养虎遗患”“要当机立断”“长痛不如短痛”等主题。


Tag: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写作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