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写作教学培育文心和训练方法习惯(陈日亮)» 正文

培育文心和训练方法习惯(陈日亮)

[12-26 16:26:28]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写作教学   阅读:8666

概要:培育文心和训练方法习惯(陈日亮) 一般地讲,像熟诵深思,整体领会,局部揣摩,寻绎比较,语境参照,提要概括,联系拓展,自问试答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具体地说,多半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 第一,是“以心契心”。教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自主而专注地进入阅读状态,避免一上课就拿出具体题目要求思考回答。课文前一律编写好的“预读提示”我看是弊多利少,因为先入为主的说明足以堵塞阅读的自由心态,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少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方式提问,而是提倡让学生诉说感想体会,各自说出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受感动,怎样被说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所谓“有据”,就是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谈,尽量通过文句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映现、联想、想象等等心理体验,自然也包括必要的认知与推理。要做到这一点,正确而足够的诵读便成了教学的最重要手段。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是“潜心会本文”(叶圣陶)的不二法门。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感觉“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
培育文心和训练方法习惯(陈日亮),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培育文心和训练方法习惯(陈日亮)

      一般地讲,像熟诵深思,整体领会,局部揣摩,寻绎比较,语境参照,提要概括,联系拓展,自问试答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具体地说,多半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
    第一,是“以心契心”。教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自主而专注地进入阅读状态,避免一上课就拿出具体题目要求思考回答。课文前一律编写好的“预读提示”我看是弊多利少,因为先入为主的说明足以堵塞阅读的自由心态,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少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方式提问,而是提倡让学生诉说感想体会,各自说出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受感动,怎样被说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所谓“有据”,就是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谈,尽量通过文句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映现、联想、想象等等心理体验,自然也包括必要的认知与推理。要做到这一点,正确而足够的诵读便成了教学的最重要手段。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是“潜心会本文”(叶圣陶)的不二法门。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感觉“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我教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就几乎全用朗读教学的方法,在几个重要段落,就一些关键语句,反复从声情语调上去揣摩作者或揭露或驳斥或批判或歌颂的起伏跌宕的思想感情,而很少进行语句分析与内容概括,尤忌边读边插说语法修辞和写作特点。记得叶至善先生说过一句话:“文章如果真写得好,就不需要别人再补充,必须要读者知道的,作者都会在文章中写进去了。”从教学的角度说,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明确提醒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宁可不补充和尽量少补充。这也就是语文教学历来提倡的精讲多练。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我除了习惯于借助有理解有表情的朗读,有时甚至干脆采用串讲法,兴会淋漓地把通篇文章边读边讲下来(讲感受而不是做分析),让学生知道我是如何披文入情、提要钩玄,怎样把作者“在文章中写进去”的东西读出来。“以心契心”的阅读,不是自由放任的教学,而是同样须要示范指导,这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叫做“以文解文。”好文章无不讲究文字的经营配置和联络照应,所谓善于阅读也就是指善于从上下文和字里行间进行观此识彼、前瞻后顾,联系参照着把内容读懂,一般不需要作外加的注解分析和引证发挥。白话文的教学最忌的是把一种白话(作者的)再翻成另一种白话(教师的),那种在阅读课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由教师津津“乐道”的教法,多半都是在做这种蹩脚翻译的无用功,难免要使学生讨厌。我开始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的一个要求,就是注意发现课文中的文字信息网络,用符号标示或以文字批注,将词语句子段落间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例如老舍的《小麻雀》,其中描写受伤的小麻雀的动作神态,就只有简单的一两句:“它跳一跳,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似的眼睛带着点要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气。”而文中“我”的几次“看出来”和“想到了”,便是字字扣住了对小麻雀的这几句描写,彼此的配合关照是何等的自然契合,反复多读几遍或稍作指点就能获得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全部内容,相信学生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可是我听过好几位年青教师教这篇课文,总要在这个段落喋喋不休地加上许多补充解说,给予了太多的冗余信息,把学生原本生动自然的感知状态破坏无余,不禁屡次为之摇头叹息。再看一看课文后的练习,才知道这种盛行不衰的“补充式”教学,原来也有编书者的一份“功劳”在内。后来我便特意出了一道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究竟还留下多少感性印象,也就是还有多少好的记叙描写留在记忆里。果不其然,几乎全答得七零八落,颠倒错讹,笑话百出。“以文解文”的读法,乃是一种整体感知综合理解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给结论的教学法。如果要我给“以文解文”下一个定义,就是一句话:就在文章中把文章读懂。学会这一点不容易,想依靠教学参考书之类是不可能学到手的,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的练功,包括在教中学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的缜密度和语言的感受力。
     第三,叫做“以言传言”。都说语文具有模糊性,常常是能够意会而难以言传,这也许是事实,但却不应该成为不须要练习言传的托词。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转述、概述、评述、包括作必要的解释与解说,使语感由模糊向清晰,由零星向完整,由滞钝向灵敏转化,这样“以言传言”的学习方法应该得到重视。余秋雨曾经说过他的阅读目标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为止。这一点很值得重视。“传”得好不好,最能看出阅读的能力水平,所以卷面考试中的主观题(文字表述题)要有较大的比重,我想原因也就在这里。
    “以心契心”、“以文解文”和“以言传言”这三种阅读方法是相生互补的,三者之间有着一种“走进去”和“走出来”的关系。类似张志公先生提倡的“走一个来回”,和古人所说的“知出入法”也是同理。下面,介绍一段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小说情节的“概述”,这是在预习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把小说的故事内容按照记叙的时、地、人、事诸要素合理组织起来,再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传言”的练习需要何等用功,练得好又是何等有益。
19世纪法国西北部有一个叫哈佛尔的海港,(时间、地点)那里有一户人家,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一家五口,生活拮据。弟弟叫于勒,原是个浪荡子。 (人物)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哥哥的一大笔钱,终于被送往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在外面发了财,愿意偿还哥哥的损失,还要回家同哥哥一起过日子。这消息使菲利普一家大为感动。(事件起因)曾经是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如今变成了全家的希望。他的来信被看做是“福音书”,菲利普一有机会就拿出信来念,见人就给看。他们称于勒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每逢星期天,一家人都要衣冠齐整地到海边去盼望于勒归来,并且还拟订了上千种花钱的计划,连许久嫁不出去的二姑娘也因此找到了对象。二姑娘结婚以后,全家前往哲尔赛岛进行了一次快活而骄傲的旅行,(情节发展)可万万没有想到竟在这只船上遇见了于勒。这时于勒已经沧落为一个卖牡蛎的流浪汉了。菲利普夫妇大为惊恐,做嫂子的还咒骂于勒是“贼”是“流氓”。他们生怕被于勒认出来,连累了自己,便像躲避瘟疫似的躲开了他。(故事高潮)在返回哈佛尔时,因为怕被这个倒霉的兄弟碰见,他们赶忙改乘了另一艘船。(故事结局)
    “以言传言”的练习,可以有多种形式,初中是以概述内容大意为主,注重口头训练;高中是以概括主题要义为主,注意笔头表达,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衔接与安排。


Tag: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写作教学
《培育文心和训练方法习惯(陈日亮)》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