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双基教学语文教材呼唤“葛郎玛”» 正文

语文教材呼唤“葛郎玛”

[12-26 15:51:19]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双基教学   阅读:8295

概要: 1898 年,晚清外交官、著名学者马建忠著《马氏文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是中国有了“第一部讲语法的书”(吕叔湘语,见《马氏文通》重印序,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P1)。马氏研习西学,尤精欧文,其书云:“余观泰西,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而中国少年“能及时为文而以其余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之用者,盖万无一焉”(《马氏文通》P13)。他敏锐地意识到,个中缘由,乃在于中国缺少对于“葛郎玛”的教学。“葛郎玛”是希腊语“文法”的音译,马建忠认为,西人学文事半功倍的秘密就在于“葛郎玛”。如今,《文通》问世已历110 多年,普通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又如何呢? 文法乱象 随手翻开一份报纸,一篇题为《恋爱压力侵袭女大学生》的报道赫然有如下小标题——“女儿不急,妈妈更急”。女儿既然“不”急,怎么就说妈妈“更”急了呢?看看正文,原来是女儿还没着急,母亲先急了。打开电视机,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演到日本鬼子终于要投降了,屏幕上打出了日军司令官叽里咕噜的译文:“向国民党的军队受降,不要向共产党的县大队受降。”真是不伦不类,如果事先不知道历史...
语文教材呼唤“葛郎玛”,标签:双基教学资料,http://www.suxue6.com
   1898 年,晚清外交官、著名学者马建忠著《马氏文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是中国有了“第一部讲语法的书”(吕叔湘语,见《马氏文通》重印序,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P1)。马氏研习西学,尤精欧文,其书云:“余观泰西,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而中国少年“能及时为文而以其余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之用者,盖万无一焉”(《马氏文通》P13)。他敏锐地意识到,个中缘由,乃在于中国缺少对于“葛郎玛”的教学。“葛郎玛”是希腊语“文法”的音译,马建忠认为,西人学文事半功倍的秘密就在于“葛郎玛”。如今,《文通》问世已历110 多年,普通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又如何呢?

    文法乱象

    随手翻开一份报纸,一篇题为《恋爱压力侵袭女大学生》的报道赫然有如下小标题——“女儿不急,妈妈更急”。女儿既然“不”急,怎么就说妈妈“更”急了呢?看看正文,原来是女儿还没着急,母亲先急了。打开电视机,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演到日本鬼子终于要投降了,屏幕上打出了日军司令官叽里咕噜的译文:“向国民党的军队受降,不要向共产党的县大队受降。”真是不伦不类,如果事先不知道历史,你能闹明白日军到底是投降还是受降吗?再看某超级畅销书: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袁崇焕果真“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吗?看看这本书里的下文就可以明白: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

    不难计算,1619 减去1584 刚好等于35,也就是说,袁崇焕35 岁考进士是考中了的。这样看来,“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的说法就是不实的。结合明代乡试每三年一次的惯例,此处明显应该改为:“从二十三岁, 一直考到三十二岁, 考了四次, 四次落榜。”或者:“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五次,四次落榜。”

    近日,笔者受命为某高校大一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课,布置下作文,竟然极其难得收上来文从字顺、语言清通的习作。这个且不必详说,笔者发现,就连大学生们使用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教材本身,无论是其中的选文,还是编者加的导读,均不乏文法差误,有个别选文的语言问题还挺多挺严重,而这本教材的扉页上还印着“本书荣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字眼。请看以下摘录和分析。

    首先是词语的冗余现象:

    1、这《芙蓉女儿诔》里面,有的地方很奋激,有的地方非常的悲哀,然后宝玉自己朗诵来送别晴雯,然后这个时候黛玉就出来了……(P30)

    其中,“然后”、“ 这个时候”都表示时间,用一个就够了。

    2、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那时候幼儿里头,因为我的大孩子是那个时候出生的,那时候幼儿里整天在传播一个童谣,这个童谣没有任何人教授,但是所有的小孩都会,我呆会儿一说你们也都会,而那些被教授、被推广的童谣,却都忘了。(P30—31)

    其中,“那时候幼儿里头,因为我的大孩子是那个时候出生的,那时候幼儿里……”不可以简捷一点,写成“那时候幼儿里(我的大孩子也在其中)……”吗?

    3、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看得入了迷了,我曾经积累多少天的早点的钱,我买了一本太极拳图解 ,最后我发现按照书练太极拳太困难了……(P32)

    这是一篇主语相同的流水账,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了四个“我”。其实,后面三个“我”都没必要用,可以删去。

    4、文章大多数篇幅在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示出全篇其实一直蕴含着的令人警醒的提示……(P59)

    “曲终奏雅”本身即含有“临末”的意思,还有必要用“临末”修饰吗?

    其次是句法的不通顺:

    1、精神分析的治疗有个很重要的一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P29)

    其中,“有个”即“有一个”,它后面怎能再跟“一条”?

    2、同时我也要忠告所有女生,如果你们接到一封情书,文理不通,语言无味,错字连篇,这样人的求爱根本不予置理。(P29)

    既是“忠告”,其内容必是未然之事,那么“不予置理”当说成“不要置理”或“不要予以置理”,文气方通。

    3、很多人由于喜爱李商隐的诗,非常同情李商隐,认为李商隐仕途的挫折就是由于当时的牛李党争,由于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我丝毫也不怀疑这个,但是我同时觉得李商隐这个人的心理的承受力是相当差的。(P29)

    其中,“李商隐仕途的挫折就是由于当时的牛李党争,由于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是一个杂糅的句式,用了“由于”,就不必再说“造成的”;要用“造成的”,前面就不必用“由于”,但是可以用“由”字。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也同样的颇不鲜见。(P49)

    很多学生用不对助词“的”、“地”,这里连教科书上也用错了,句中“颇不鲜见”作动词短语使用,修饰它的应该是“同样地”,而不是“同样的”。如果使用助词“的”、“地”不加区分,当初便无分别二者字形的必要。

[1] [2] [3]  下一页


Tag:双基教学双基教学资料语文学习 - 双基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