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每年年末都会公布当年的十大语文差错。按照错误内容可分为文史知识、易读错写错词语、易混用近义词、易写错用错成语、易读错写错名句五类,其中出现的字音、字形和形近义近成语恰与高考考纲中规定的“常见常用易错”的考查标准相吻合,因此这部分语言知识也是高考备考重点,故按照上述分类标准把2006年—2011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进行了分类梳理,这个材料也具有高考备考资料的性质。
【文史知识错误说法】
1.“戴上紧箍咒”,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2.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是告子而不是孔子说的。
3.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4.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5.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6.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7.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易读错写错词语】
1.“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íng'à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3.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4.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5.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6.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7.将“炭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全国各地许多餐厅、咖啡馆的招牌、菜单上普遍出错。
8.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与地支无关。
9.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10.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11.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12.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13.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14.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15.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16.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具”,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故用“具”。“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俱来”。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
【易混用近义词】
1.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2.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3.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4.称谓词是“父”。“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出现此类错误。
5.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