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15):借题发挥。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生(16):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生(16):提手旁一个“平”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i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生(1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句。生(17):“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
《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标签: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http://www.suxue6.com
生(15):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16):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
生(16):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i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1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句。
生(17):“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17):“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师;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是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问题,我感到很愉快。现在讨论2号卡片。
三、理清文章思路
生(18):(读2号卡片)从本文的标题看,是议论文,但跟过去学过的议论文不同,写得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
师:他说鲁迅的文章有些杂乱,你们说呢?
生:(议论纷纷)杂乱。不杂乱。
师:请起来说。
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
生(19):是写得有些乱。先说雷峰塔倒掉,后来却东拉西扯,还写到吃螃蟹,让人理不出线索来。
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也能起来讲讲吗?
生(19):我…··俄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
师: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中学生了。(笑)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也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
生(20):文章写的都是雷峰塔倒掉的事。(师插:能说得具体些吗?)写《白蛇传》的故事,写吃螃蟹这些事,都和雷峰塔倒掉的问题有关。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正确。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杂文”(板书)。杂文里常常要发表议论,但是踉议论文不同。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刚才他(指生(20))虽然话说得不太漂亮,但道理是对的。文章看起来似乎“东拉西扯”,可是都跟雷峰塔的倒掉有关。本文的标题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提示我们,塔的“倒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做,只要把文章组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来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21):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听说……倒掉。
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最后就可以把线索理出来。(学生看书,找线索,教师边听文章
www.suxue6.com
www.suxue6.com
文章
www.suxue6.com 边写,最后完成板书;听说倒掉一希望倒掉一仍然希望倒掉一居然倒掉一仍然希望终究要倒掉)
师:你们看,作者就按这条线索,有时叙述,有时议论,一路写下去。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在哪里“点睛”
生(22):最后点睛。师插:为什么说。“睛”在最后?)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你们看,把文章的线索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步不乱。这可以说是杂文的一个特点:杂而不乱。下面讨论第三个问题。
四、解疑:关于“憎塔”(上)
生(23):(读3号卡片)“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句用了两个“听说”,显得罗唁,“没有亲见”和“听说”的意思也是重复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生(24):为了强调“听说”。
师:有点道理。但为什么要强调“听说”,而不是一听说,立即坐火车到杭州去看个究竟?你再往深处想想,揣摩一下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
生(24):作者对雷峰塔没有好感,因为塔下压着白蛇娘娘。“听说而已”,就是说知道有这回事就算了,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生(2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知道塔下没有白蛇娘娘,他对塔没有好感是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你们两人都说得很好,你(指生(25))的纠正尤其好。不过,说作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恐怕还不够,我给大家一个字,请组成一个词,这个字是 “冷”字。
生(26):冷漠。
生( 2 7 ):冷淡.
师;请从两个词中选一个,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生(2 8):用“冷漠”好,因为它不但是冷淡,还有一点漠不关心的意思,表明作者对雷峰塔倒不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更没有兴趣到杭州去看。
师:这个问题挺难,想不到会解决得这样好。现在讨论下一题。
生(29 ):(读4号卡片)“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胜迹中的一个名目。 “胜迹”就是风景优美的古迹,但作者却说它“并不见佳”。“雷峰夕照”究竟美不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