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秋声赋》教学设计» 正文

《秋声赋》教学设计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184

概要:《秋声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正耀 [设计思路阐述]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是文章描写的重点之所在,或是有重要(深刻)含义的词语,或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语汇(可以是为文主旨,也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文眼”式词语),或是文章结构上的锁钥(可谓“线索”)。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想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咂摸,去着重理解、准确揣摩、深刻领会,可以起到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为教学方法中之“关键词语品读法”。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语”,这是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引导艺术的具体反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名作《秋声赋》,其文题的中心词汇也是关键词汇更是主要描写对象是“秋声”。围绕“秋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极力的渲染,写了作者眼中的有声之秋与他心目中的无声之秋,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可谓秋怀满纸,秋思遥深。教学中,我们如能始终抓住“秋声”这一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
《秋声赋》教学设计,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秋声赋》教学设计

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正耀

[设计思路阐述]

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是文章描写的重点之所在,或是有重要(深刻)含义的词语,或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语汇(可以是为文主旨,也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文眼”式词语),或是文章结构上的锁钥(可谓“线索”)。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想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咂摸,去着重理解、准确揣摩、深刻领会,可以起到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为教学方法中之“关键词语品读法”。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语”,这是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引导艺术的具体反映。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名作《秋声赋》,其文题的中心词汇也是关键词汇更是主要描写对象是“秋声”。围绕“秋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极力的渲染,写了作者眼中的有声之秋与他心目中的无声之秋,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可谓秋怀满纸,秋思遥深。教学中,我们如能始终抓住“秋声”这一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研习文本如何从写秋声之状到想秋声之源,从摹秋声之形到议秋声之义,从说秋声之性再到抒秋声之情,就可以收到以点带面、以一总万、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过程描述]

一、整体把握文意

师:根据文章的题目,我们不难理解“秋声”是作者刻意描写和重点议论、抒情的对象,请大家把文中直接写“秋声”的语句和段落找出来。

明确:开头一段直接写“秋声”,第二段有“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

奋发”的句子,最后一段作者说“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虫声”与“予之叹息”声也可视为“秋声”。

    师: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二、三两段,它们与“秋声”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第二段写的虽是“秋意”,却交代了“秋声”之源:秋声来自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自于秋的义气、秋之心性,正因为此,它才会使人伤感、悲凉。不仅如此,作者又围绕“秋声”,写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秋天属阴;行刑待秋而决、征伐待秋而举;乐有属西方的商调,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杀戮;“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当春而萌生,及秋而衰残;依自然规律,到了秋季即“物过盛而当杀”,而秋声和乐调的商声也使人感到“物既老而悲伤”,则是顺理成章的了。

第三段,这一段把“秋声”与“人生”合到一起写,写的是作者的“秋之心声”,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哲理,并最后达到了“秋声”、“秋心”与“人心”的和谐统一,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我调适的旨趣。所以,全文是紧扣住“秋声”来写的,先写“有声之秋”,接着写“无声之秋”“秋声”是作者行文的核心与线索。

二、品味关键词语

师:(引导学生读第一段)“秋声”是怎样出现的?

明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

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作者有什么反应?

明确:作者发出了“异哉”的感叹。他惊讶于这样的声音,所以自然发出了感叹之声。

师:感叹是一种情绪的自然反应,它的出现应该有一个过程,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一下吗?

明确:作者听到这种声音以后,先是“闻”,后是“听”,“闻”在文中是不自觉地、被动地听见;而“听”是自觉地、主动地去听,去探寻这种声音的来历。在闻与听之间用了一个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悚然”,即受惊的样子。何以“悚然而听”呢?这突如其来的秋声,使作者对光阴飞逝感到吃惊:“萧瑟秋风今又是”,人生能有几度秋?由于作者是突然听到的,心里感到惊惧,所以发出了“异哉”(“奇怪呀”)这一声惊叹。

师:那他究竟听到了什么使他惊叹的声音?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读到的文字。

明确:作者对秋声的描写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自弱而强、由隐到显、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

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师:但如此急剧变化和猛烈来势的“秋声”,让童子循声追踪,他却回答说:“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如出视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

师:(引导学生读第二段)如此令人伤感的秋声是怎么来的呢?

明确:它是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而来的。作者说:“其色惨淡,烟霏

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秋天的颜色惨淡,烟云密集;秋天的容貌清明,天高日亮;秋天的寒气刺人肌骨,秋天的意态萧瑟,山川寂寞。

师:这几句话的表达效果怎么样?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抓住了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色的鲜明图画,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明确:把秋天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的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

明确:这里交代了秋声之悲的直接原因:正因为如此,其为声也才能具有“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的威力,使自然界中的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使万物“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1] [2] [3]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秋声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