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长恨歌》主题解读——“小我”与“大我”的分裂» 正文

《长恨歌》主题解读——“小我”与“大我”的分裂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255

概要:《长恨歌》主题解读——“小我”与“大我”的分裂 《长恨歌》的主题一直很难界定,课本上的解析列举了两种观点,一是爱情说,一是讽喻说。然后按照讽喻说结合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相关解析。读着《长恨歌》,觉得很美,觉得如果说是白居易目的是在“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似乎太片面了;如果说是在歌颂李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似乎片面了。而正是这种主题上的复杂性,反而使诗歌有了丰富之美,曲径通幽之妙。那么,《长恨歌》的主题该怎样解读呢?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我”和一个“大我”,“小我”的需要是一己之情,“大我”则是社会责任。两者都是崇高的,两者都可以演绎成千古绝唱。 “小我”之情如《祭十二郎文》中对侄儿的深情和自己人生沉浮之感,《江城子》中对亡妻的泣血悼念,《项脊轩志》中对自己人生中三位重要女性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些感情都是心中一己之情,至真至纯因而极为动人。“大我”之情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史苍茫感,《乌衣巷》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兴亡感,《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责任感——...
《长恨歌》主题解读——“小我”与“大我”的分裂,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长恨歌》主题解读——“小我”与“大我”的分裂 

《长恨歌》的主题一直很难界定,课本上的解析列举了两种观点,一是爱情说,一是讽喻说。然后按照讽喻说结合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相关解析。

读着《长恨歌》,觉得很美,觉得如果说是白居易目的是在“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似乎太片面了;如果说是在歌颂李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似乎片面了。而正是这种主题上的复杂性,反而使诗歌有了丰富之美,曲径通幽之妙。那么,《长恨歌》的主题该怎样解读呢?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我”和一个“大我”,“小我”的需要是一己之情,“大我”则是社会责任。两者都是崇高的,两者都可以演绎成千古绝唱。

“小我”之情如《祭十二郎文》中对侄儿的深情和自己人生沉浮之感,《江城子》中对亡妻的泣血悼念,《项脊轩志》中对自己人生中三位重要女性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些感情都是心中一己之情,至真至纯因而极为动人。

“大我”之情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史苍茫感,《乌衣巷》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兴亡感,《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责任感——这些源于对历史对责任的思考,博大宽广因而震撼人心。

而有些人常常会被置于特殊的位置,使“小我”和“大我”发生矛盾。比如李隆基。一方面是渴望与所爱之人朝朝暮暮,“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一方面是肩头的责任,需要君王重“贤”思“治”国,需要君王“勤”早朝。当这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要找到一个契合点,天平稍作倾斜便会酿成灾祸!李密也遇到了“小我”和“大我”的矛盾,但是他将天平保持平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尽孝之“小我”与尽忠之“大我”的矛盾就很好的调节了。

《长恨歌》就展现了李隆基这种“小我”的至纯和“大我”的至蠢(我们抛开历史因素)。作为“小我”的情感,李隆基深爱着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是爱的专一,“芙蓉如面柳如眉”是爱的缠绵,“悠悠生死别经年”是爱的持久。这是普通人渴望拥有的纯美爱情。作为“大我”的情感,李隆基却没有处理好,“汉皇重色思倾国”是身为国君不能一心治国而是寻觅美色的荒唐,“从此君王不早朝”是国君因为爱情而荒废朝政,“姊妹弟兄皆列土”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讨好爱人。这是一个国君做下的最愚蠢的行为。

在“小我”与“大我”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李隆基的情感天平明显偏向了“小我”,致使“小我”与“大我”分裂,故而酿成苦果!“君王掩面救不得”,“掩面”是不忍看,是不能看,是满脸泪水,是满心泪水啊!不同于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逼问,这里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实际上是在写李隆基在这“小我”和“大我”的分裂中的极度痛苦!

据说,当初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夫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白乐天正是用他“深于诗”之笔力在写“多于情”之心——他真心欣赏二人的真挚的爱情,也犀利批判李隆基因情荒政的荒唐,更是用一颗多情之心书写出了李隆基“小我”与“大我”分裂痛苦中的人性!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