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写作教学作文:为自己写一本“书”» 正文

作文:为自己写一本“书”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写作教学   阅读:8775

概要:作文:为自己写一本“书”程永超 “作文难教”是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是教出来的”却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作文不是被“教”出来的!否则,“韩寒、郭敬明”之类的语文老师就有可能教出一个“加强连”的作家来,当然这并非就否认一些写作技术层面的东西可以教授,尽管这话有些偏激。其实,就连著名学者刘锡庆也曾说,“作文的确很难教,可以教的是知识,是技巧,而这些虽然有益,但对作文来讲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诸般能力。而这能力只能由写作主体经过反复地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再说,像才情、禀赋、灵气等,就更加没法教了!”正因如此,如今“新课改”虽轰轰烈烈铺开,但作文这一块却改之不大,“学生作文烦,教师批改难,提高效率慢”等老大难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根本解决。鉴于此,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通过激发学生“为自己写一本书”的作文训练,效果尚可。现将一些粗陋做法笔录于此,敬请方家不吝赐教。一、“厚积薄发”:读透一本“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如此,“写什么”(内容)远比“怎么写”(技巧)重要。君不见学生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
作文:为自己写一本“书”,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作文:为自己写一本“书”

程永超

“作文难教”是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是教出来的”却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作文不是被“教”出来的!否则,“韩寒、郭敬明”之类的语文老师就有可能教出一个“加强连”的作家来,当然这并非就否认一些写作技术层面的东西可以教授,尽管这话有些偏激。其实,就连著名学者刘锡庆也曾说,“作文的确很难教,可以教的是知识,是技巧,而这些虽然有益,但对作文来讲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诸般能力。而这能力只能由写作主体经过反复地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再说,像才情、禀赋、灵气等,就更加没法教了!”正因如此,如今“新课改”虽轰轰烈烈铺开,但作文这一块却改之不大,“学生作文烦,教师批改难,提高效率慢”等老大难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根本解决。鉴于此,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通过激发学生“为自己写一本书”的作文训练,效果尚可。现将一些粗陋做法笔录于此,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厚积薄发”:读透一本“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如此,“写什么”(内容)远比“怎么写”(技巧)重要。君不见学生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博采人生精华,厚重文学积淀,拓展写作视野,就成了写作的首要任务。但如何实施这一写作积累呢?此前我们教师有把“万能钥匙”,即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这本没错,可问题是,本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大量阅读?又哪来那么丰厚的人生经历?再说,今天的年轻一代还真的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着眼于此,笔者根据诸多名家读书经验及自身读书体会,提出了“读透一本书”工程。

“读透一本书”工程,即教师在接手新班级时,学生务必选定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要求在一学期(年)内精咀细嚼,随笔札记,评点摘要,将其读“透”来。“读透一本书”的想法源于自己喜欢读(听)不下10遍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自己平时之所以能写(说)出不少东西来,就得益于此书。其实,最能鼓舞学生的是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真假美猴王》等,其作者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的铁杆爱好者,但什么“书”能值得学生一学期(年)一读呢?

毋庸置疑,当属经典。经典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是传承文明的精品。它能以独特的方式触及和思考人、社会等基本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业重、时间紧的情况下直面文化的最高成就,直登精神的制高点。但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经典”,不仅只限于传统“名著”,还应有更广泛的外延。因为“经典”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个凝固不变的概念。不同时代、民族和阶层,经典的定义都是相对的。譬如当前学生酷爱的“青春文学”。不管你是如何嗤之以鼻,说其肤浅幼稚,又如何N次劝说学生去读“大家都说好然而谁也不去看”的“经典名著”,但《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之类的畅销书,却以超百万册的发行量涌进了学生的抽屉,就连专业作家也难以匹敌。你能否认它是学生心目中的“经典”吗?其实,不管是世界的古典的“名著经典”,还是当代的通俗的“流行经典”,只有建立在读者愿意读的基础上“经典”才可能产生价值,即“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强制性、愉悦性、以自身体验为底色的“悦读”。

“读透一本书”工程,只让学生选择一“本”而非一“篇”,选择自己喜欢的而非他人强荐的。不管是世界名著还是中国经典,不管是武侠演义还是青春文学,不管是长篇章回还是短篇文集……只要是世人认可读者接受的,只要是学生倾心喜欢主动阅读的,教师就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中“挑”出一本,就一本,让学生在一个学年(期)内精咀细嚼地将其读“透”来。可以说一学年(期)“读透一本书”,急学生之所急,减学生之负担,符合了青少年的阅读心理规律,让学生在快乐中把“书”读起来。实践也证明,学生在此种状态下“读书”,才能真正做到用心与作家作品交流、撞击;才会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思考作品的意境和意义。即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能(其实也不必要)明确诸如主旨结构、表达技巧等也没关系,因为学生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作品世界,诸如知识经验、思想情感、方法技巧等,在无形中就会得到扩充、升华和飞跃。可以说如此“读透一本书”,学生才有“逸于作文”的冲动,写作才会有一个丰厚的基础。

二、“琢石成玉”:仿练一本“书”

我们知道,学书法者,一般临帖入门,再求师其帖意,最后自成一家。其实写作亦如此。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此话不假,就拿李白诗作而言,可谓是光芒万丈,可是清代学者刘熙载却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原,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隽上,明远之趋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鲁迅先生也坦言,自己写小说“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这些名家大师创作事例无不说明,在写作中模仿借鉴与自成一家存有辩证关系。

其实,正如天才音乐家第一声啼哭不是音乐一样,即使是集钟灵毓秀于一身的“大师级”作家,也须是历经浪淘沙洗,砥砺锤炼而成,而其中砺炼的过程就包括模仿借鉴。可以说,模仿借鉴是创作的前一步。而作为普通意义上的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第一步就应该积极尝试“模仿借鉴”他人之作,特别是对自己钟爱读“透”的“一本经典”,进行斟酌损益,选择吸收,从仿其“形”到索其“神”,由形入神,直到突破创新,走一条由量变到质变的创作之路。

笔者班上有位特别爱读古龙小说的女生,古龙小说系列,她几乎都读过,特别是《小李飞刀》一书,其中不少文段倒背如流。她曾告诉笔者,古龙笔下冷酷的人物、冷酷的文字、冷酷的风格让她陶醉,就连其作文也流露出古龙的“文味”来。笔者并没未以“沉迷武侠有害”之类的话打击她的积极性,(其实我自己是个“金庸迷”),而是在鼓励之余指导她对于古龙先生的作品,应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读,看能否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化为己用。结果,这位学生不仅未“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反而将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价值情感等进行比较,在自己“博客”中写起了“古龙”版的小说连载。而班上其他诸如喜欢“啃”读杂文的,喜欢诵读泰戈尔诗歌的,也都在自己随笔中,甚至是考试作文中,渗透出模仿借鉴而来的“风格”。

[1] [2]  下一页


Tag: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写作教学
《作文:为自己写一本“书”》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