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写作教学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正文

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写作教学   阅读:8813

概要: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程永超在杭州萧山举行的“浙江省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共展示了13节优质课,此次竞赛可谓是代表了浙江省作文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平,与会者观摩之余,感慨颇多。在此,笔者也不揣浅陋,将己所感一吐为快,还请方家不吝赐教。一、动力:“要我写”还是“我要写” 众所周知,作文乃 “缘情言志”之物,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其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但有的作文课堂教学却是建立在学生外驱力基础上的“命题”写作,即教师预设目标不切实际,学生不会写也得写,不想写也要顺着教师的套路写。譬如有位教师讲《诗化写作》,他侧重的是技法的指导,本是想让学生在写作中掌握所谓“诗化”的方法(“语言诗化、意境诗化、构思诗化”)。姑且不说让学生写“诗”有多难,更别提“诗化写作”了,就是这位教师自己是否弄懂了什么叫“诗化”也让人怀疑。从他努力推演的效果来看,学生根本就没能进入状态,始终在所谓的“诗化”大门外徘徊。最后教师非要学生当堂习作,其结果是要不学生习作干瘪无味、没有“诗化”,要不就是文笔不凡但与此豪无干系。教师这种非“...
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标签: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程永超

在杭州萧山举行的“浙江省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共展示了13节优质课,此次竞赛可谓是代表了浙江省作文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平,与会者观摩之余,感慨颇多。在此,笔者也不揣浅陋,将己所感一吐为快,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动力:“要我写”还是“我要写”

众所周知,作文乃 “缘情言志”之物,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其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但有的作文课堂教学却是建立在学生外驱力基础上的“命题”写作,即教师预设目标不切实际,学生不会写也得写,不想写也要顺着教师的套路写。

譬如有位教师讲《诗化写作》,他侧重的是技法的指导,本是想让学生在写作中掌握所谓“诗化”的方法(“语言诗化、意境诗化、构思诗化”)。姑且不说让学生写“诗”有多难,更别提“诗化写作”了,就是这位教师自己是否弄懂了什么叫“诗化”也让人怀疑。从他努力推演的效果来看,学生根本就没能进入状态,始终在所谓的“诗化”大门外徘徊。最后教师非要学生当堂习作,其结果是要不学生习作干瘪无味、没有“诗化”,要不就是文笔不凡但与此豪无干系。教师这种非“要我写”的做法,实在是揠苗助长,强人所难。

而另一位教师讲《巧用·突转·兴波澜》则完全不同。她先让学生质疑自己的下水作文《父与子》(没有用到“突转”的微型小说),以激起学生兴趣,然后通过熟知的课文资料《德军剩下的东西》,师生总结出巧用“突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改写《父与子》。学生兴趣盎然,改写很成功,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运用“突转”练习,给一篇小小说《网》续写结尾。学生写作情感被完全激发,课堂气氛热烈,结果是水到渠成,佳作不断。有的习作看来比原创还要好。

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永远是写作的原动力。因为只有学生的内驱力被激发,写作才可能变“教师要我写”为“学生我要写”。教师若能从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情思,才可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写作活动也才能顺理成章地进行。
 

二、情感:“真情感”还是“伪情感”

把激发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作为写作的原动力本是件好事,但须明确的是“欲望和情感”应该是学生自然而生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欲望情感”的人为激发,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教师个人的一厢情愿,对学生而言,欲望是“假欲望”,情感是“伪情感”。譬如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移用‘悲情’就能打动学生!”

纵观此次公开课,发现很多教师恨不得采编世上一切悲惨音像图片来打动学生,于是感情基调一个“悲”过一个,有好几幅“悲情”图片还出现了“撞车”。而某位教师的课题干脆就叫《让悲悯之光照亮心底》,课堂上教师悲情四溢,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悲悯情怀”,最后以材料《一只“西装鸡”的诞生》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悲悯情怀”。说实话,“悲悯情怀”并非是谁能在短短数十分钟内就能激发起来的!果然,有些学生竟然是笑着读习作,这让人怀疑,学生究竟是为自己而写还是为了应付而写,尽管有的文笔不错,但这情感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吗?

但有一位教师讲的《感受·唤醒·表达》则是一次成功范例。教师紧扣马思聪的《思乡曲》,先让学生谈谈感受(不熟悉作家,感触自然不深);然后教师谈及自己第一次听曲的感受,因为对马思聪了解不多,因而感慨也不深刻;但当知晓了作家一生坎坷经历后(特别马思聪去世前一段话“这个世界很美”),教师自身情感积淀被强烈唤醒,从而写下了散文《这个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散文》2005年第6期)。教师讲述完后再让学生听《思乡曲》,学生听了教师的亲身感受及《思乡曲》相关背景,内心对“家”、“亲人”等情感也随之被唤醒,从而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佳作。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其中反复提到“自己”,如果说“我要写”是写作的动力,那么“为自己写”则是写作的终极追求。所以,教师若能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以情动情,以心换心,才能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共鸣与反响,从而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联想和创作的欲望,并顺着这个方向为自己写、写自己的东西。
 

三、途径:“方法技巧”还是“情感思考”

探讨此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作文课堂教学什么”。过去我们对此认识往往是多了些神圣的诠释,却少了些质朴的理解。其实,“作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师生之间的作文活动。至于怎样活动,活动什么,传统的作文课堂模式,大多是教师居高临下指挥着学生如何“审题、谋篇、行文、润色”,如何做到“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技法要高超”等。可这些“方法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普遍呈现“新八股”风(情感虚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但问题是否就出在“方法技巧”本身上呢?

其实不然,如一等奖获得者讲的《用心感受生活》则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位老师侧重的也是方法指导。他设计了三个环节(方法):调动感官(耳、眼、舌、鼻、身);生命同构(赋万物于人的情感);角色互换(如果我是他……)。三个环节,符合情理且层次递进,而每一环节之前教师都极尽可能地创设具体可亲的情景,通过多媒体演示,动情解说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趣,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思考,最后学生化用其法,思如潮涌,写出了不少片断佳作。如此看来,写作“方法技巧”本身无错,而错就错在教师“教授之法”。因为任何“方法技巧”都必须是学生在拥有了“写作情感”的前提下,才能在实践中去感悟、内化成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纵观此次成功的作文课堂教学,譬如《感受·唤醒·表达---关于自由写作实践的一次对话》、《对写作素材的深度挖掘》等,不论是偏重于指导“方法技巧”,还是侧重于激发“情感思考”,所呈现出总体趋向是:教师将“方法技巧”的指导与“人”的存在有机结合起来,即教师在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和其主体性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让学生先“动情”再“入理”,然后“得法”。这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也凸现了课堂教学在写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1] [2]  下一页


Tag: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写作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