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趣”的滋味——略论《童趣》中的“趣”» 正文

“趣”的滋味——略论《童趣》中的“趣”

[12-26 15:37:36]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547

概要:“趣”的滋味——略论《童趣》中的“趣”徐志耀《童趣》是学生们在初中阶段所正式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认为文言文是有着思想深度的文体。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文体,也应当让学生们能够在一定程度在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深度,获得对人生的启示。“趣”中还有更深的滋味让学生品味。《童趣》之“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以“物外之趣”作为教学的中心,探讨趣从何来,有几种趣这几个主要问题。一般而论,我们认为文章中所写的“物外之趣”来自作者对细小事物的关注与非凡的想象力。他在文章开头介绍自己能“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就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察力。而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他才能可以看到一幅幅奇异的画面。我认为,他能够得到乐趣还因为他的一种非凡的能力,就是他的专注与趣味。他可以专注于细小的蚊子,还向之“徐喷以烟”;可以长时间地蹲在草丛中,在寻常的土石草叶中驰骋想象。在原文中,还写了他由于长时间蹲在花台边所遭遇的“厄运”,不过文字过于俚俗,被教材删去了。而作者童年时即趣味高雅,他可以向蚊子“徐喷以烟”,表现出一种高人野士高洁的情趣。这种专注与趣味,揭示了作者性格中的...
“趣”的滋味——略论《童趣》中的“趣”,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趣”的滋味——略论《童趣》中的“趣”

徐志耀

《童趣》是学生们在初中阶段所正式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认为文言文是有着思想深度的文体。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文体,也应当让学生们能够在一定程度在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深度,获得对人生的启示。“趣”中还有更深的滋味让学生品味。

《童趣》之“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以“物外之趣”作为教学的中心,探讨趣从何来,有几种趣这几个主要问题。一般而论,我们认为文章中所写的“物外之趣”来自作者对细小事物的关注与非凡的想象力。他在文章开头介绍自己能“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就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察力。而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他才能可以看到一幅幅奇异的画面。我认为,他能够得到乐趣还因为他的一种非凡的能力,就是他的专注与趣味。他可以专注于细小的蚊子,还向之“徐喷以烟”;可以长时间地蹲在草丛中,在寻常的土石草叶中驰骋想象。在原文中,还写了他由于长时间蹲在花台边所遭遇的“厄运”,不过文字过于俚俗,被教材删去了。而作者童年时即趣味高雅,他可以向蚊子“徐喷以烟”,表现出一种高人野士高洁的情趣。这种专注与趣味,揭示了作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从于流俗,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可以全身心投入,即使会损害自己也乐此不疲,而这就是“趣”的一个重要的滋味。

而作者所描述的几幅想象的画面似乎也在向我们透露着这一信息。如果说“夏蚊成雷”被想象成“青云白鹤”还表现了一种高洁的情趣,为当时不少文人雅士所标榜的志趣。那么将小草土粒想象成原始丛林,其间还有怪兽相斗,的确与当时大多数的志趣相异。他还会主动惩罚强暴者,保护弱小者,似乎除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外,很少见到有如此志趣的人。可见作者在当时是少见的特立独行之士。他有着庄子般逍遥物外的想象力,有着李白般替天行道的侠义气。这两者如果合为一体,必然会成为世人眼中的“异类”,就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情趣与世俗大相径庭。

我一直觉得《浮生六记》就是一部袖珍版的《红楼梦》。这里有浮世的叛逆,有爱情的悲剧,有生活的情趣。不过《红楼梦》表现的是贵族的生活,因此对于生活中种种的情趣描写的更为丰富多彩。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也常常被这些细节所迷惑,甚至于从中去寻找一些秘史秩闻,而忽略了作品的主题——一个时代的丧钟。沈复似乎比贾宝玉幸运,因为他有一位爱妻,与他相依相伴,曾经有过幸福的时光。但他也不得不忍受生离死别的痛苦,用漫长的余生将痛苦的滋味细细咀嚼。但是,上至贵族家庭,下至平民百姓,都不能容纳一个新思想,不能宽容一段爱情,这个时代的确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沈复作为一个平民,无法看到整个时代的面貌。而曹雪芹作为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贵族子弟,他敏锐地觉察到了时代的变革,并用一个大家族的崩溃来预示着这个时代的命运,这就是《红楼梦》高于《浮生六记》的地方。但不幸的是,《红楼梦》后半部遗失了,而《浮生六记》对于作者人生最后的描述也消失了,我们无法看到作品的结局。但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分子,看到如此的结局的确太残酷了。

沈复本人也同样有着觉醒,他未尝不能感觉到自己个人的悲剧与这个社会之间的联系。但他同样也不能直接地谴责这个社会,因为他悲剧的制作者就是他的父母。因此在作品中,他只能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不满与愤懑。在原作中,文章末尾还有这样一句话:“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每读到此处,我觉得迷惑不解,为何在如此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字描写之后有这样一段伦理说教,显得不伦不类。后来我明白了,这恰似在水墨写意山水画上用古拙的字体题款,看似古拙的字体却恰恰衬托出了画面的轻灵。这段描写是表现在那个社会不能容忍越雷池一步的行为,不能容纳一点浪漫的思想,只会用残酷的手段来打压一切。沈复的妻子芸娘仅仅是有一点浪漫的思想,就不能见容于公婆,最终夫妇两人被无情地逐出家庭。而一直生活在家庭卵翼下的两人又缺乏谋生的手段,只能无奈地沦入生活的重压之中,最终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沈复用这样的文字揭示了自身的无奈,也表现出自身的不平。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了社会人类是无法生存的。

我想,我们的教学不应仅仅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想象力的分析与评价上,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在这些想象画面背后作者的辛酸与苦闷。毕竟,生活是真实的,人生中遇到的坎坷与考验时时存在,我们不应回避。《浮生六记》是一个整体,学生们也应当去认识整个作品的面貌,而并非局限于一段文字之中。他们应当从中看到文言文世界的广阔与深厚,从而打开自己的视野,去主动探究。这才是“趣”的真正滋味所在。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