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斑羚飞渡》质疑» 正文

《斑羚飞渡》质疑

[12-26 15:37:35]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290

概要:《斑羚飞渡》质疑张国生最近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产生了许多疑问。疑之一,是故事的真实性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这种绝技需要斑羚们起跑、起跳时间选择得高度精确、跳跃幅度控制得高度准确、对接时机衔接得高度吻合、跳跃技巧也掌握得高度娴熟。在故事中,不但这些都完美地实现了,羚羊们还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kai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献身精神。这群羚羊和人类最优秀的团队,包括动作技巧要求极高的运动团队和杂技团队相比,和最出色、最勇敢、纪律性最强的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绝对地训练有素!如果没有平日千百万次的训练,如果训练不严格、不艰苦,不似杂技演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肯定不会在关键时刻创造出这种奇迹。那么接着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样高难度的特技,斑羚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难道这种高难度训练是它们平日经常进行的一种科目?难道在它们的生活范围之内还有一块类似的场地(宽6米的悬崖)供他们训练所用?难道他们此前能预见到将来会有这种种群灭绝的危险而有备无患?甚或它们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而将训练代代相传……不...
《斑羚飞渡》质疑,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斑羚飞渡》质疑

张国生


最近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产生了许多疑问。


疑之一,是故事的真实性

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这种绝技需要斑羚们起跑、起跳时间选择得高度精确、跳跃幅度控制得高度准确、对接时机衔接得高度吻合、跳跃技巧也掌握得高度娴熟。在故事中,不但这些都完美地实现了,羚羊们还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kai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献身精神。这群羚羊和人类最优秀的团队,包括动作技巧要求极高的运动团队和杂技团队相比,和最出色、最勇敢、纪律性最强的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绝对地训练有素!如果没有平日千百万次的训练,如果训练不严格、不艰苦,不似杂技演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肯定不会在关键时刻创造出这种奇迹。

那么接着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样高难度的特技,斑羚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难道这种高难度训练是它们平日经常进行的一种科目?难道在它们的生活范围之内还有一块类似的场地(宽6米的悬崖)供他们训练所用?难道他们此前能预见到将来会有这种种群灭绝的危险而有备无患?甚或它们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而将训练代代相传……不可思议!


疑之二,是故事的科学性

在这次“飞渡”中,损失最大的是镰刀头羊了,它不但和别的羚羊一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失去了自己的“王位”,包括在种群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大群“妻妾”。可是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的“动物世界”之类的节目中看到,雄性动物在争夺王位时,在求偶时,无一例外地都会和同类拼个你死我活,丝毫不会发扬什么“风格”。其惨烈程度和血淋林场面,令人头发上指。可是这回,“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但是,当它“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之后,便“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轻易地放弃了生命与王位。这可能吗?它怎么会突然改变了它的“动物性”而具有这么高的“觉悟”与“献身精神”呢?

还有,这群羚羊是懂数学的。你看,“飞渡”之前,羚羊分为两拨,结果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但镰刀头很快发现了这种不均衡,“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即下达命令,进行调整,于是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这也使我们怀疑,斑羚怎么可能会有这样高的计算能力和这样高的智商?


疑之三,是情节的合理性

小说先写“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然后写“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于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斑羚们的“飞渡”。在这种场面面前,作者写道: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这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猎物就是他们的勋章和墓志。加上羚羊肉是鲜美的,羚羊角更是名贵药材,正是为了这种经济利益,伤天害理、丧心病狂的狩猎者们宁可以身试法,并致使羚羊濒临灭绝。按照正常逻辑,根据这伙猎人的觉悟水平,在羚羊已成瓮中之鳖时,即使执法人员命令他们放下猎枪停止围猎,恐怕都无异虎口夺食,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即将变成大笔钞票的价格昂贵的羚羊角,转而雅兴甚高地欣赏羚羊或秩序井然地绝处逢生,或十分可惜地弃身峡谷,而自己徒劳一场?

如果他们真地被斑羚的“崇高精神”感动了,震慑了,那为什么不赶紧后退、撤离,而要残忍地欣赏这些感动和震慑了自己的动物悲壮地赴死呢?一边是人狗合作,辛苦地追赶围捕,一边又在功亏一篑时轻易放弃;一边像猫戏老鼠,把这群可怜的斑羚逼上死路,一边又猫哭老鼠,假惺惺地表示自己的“震惊”和感动,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

如果人有可能被感动的话,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转为沉静,蹲在一旁静静观看斑羚的“飞渡”,毫不惊扰它们的“飞渡”,还“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疑之四,是“彩虹”的可能性

我们看文中这段景物描写:

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小说结尾还写道: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在自然界,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彩虹,是含有小水滴的空气被阳光照射所产生的折射和反射现象。自然界的彩虹都发生在有相当距离的高空,有相当的高度与广度,不可能如作者所写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连着对面那座山峰,二者只有6米距离!作者这样描写显然与自然相背。

而且,我们在远处能看到这道彩虹,但身处这道“彩虹”之中的人,或者羊,不可能看到这道彩虹,更不可能看到一座实实在在的虹桥;能看到的,只是含有小水滴的空气,而空气无色、无味,是看不到的,尤其是在“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那么,那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不可能“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举步向彩虹走去”;那镰刀头羊更不可能“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以上四疑有个共同点——都疑作品之“真”。

[1] [2]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斑羚飞渡》质疑》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