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调整蒸发计时器。在实际的使用中,水的蒸发除了温度的因素外,还受到风速、气压、湿度的影响,同时,沙漠中的水是十分珍贵的,白白蒸发掉太可惜。因此,可以把计时器设计成“n”形,供蒸发的一侧外壁涂黑(要留一线白,供读刻度),加速蒸发;“n”形的另一侧涂银色,可以将水冷凝,这样蒸发的水可以重复使用。
——以上就是水分蒸发计时器的初步设想,纸上谈兵而已。其实,现实中就有蒸发计时器的模型了,那就是气象学研究中使用的蒸发器、蒸发桶和蒸发皿。只是这些工具获得的是蒸发量的数据,没有和时间挂钩而已。在现成的蒸发器上标上刻度不就是一个简单的蒸发计时器吗!只是由于蒸发的不稳定因素太多,而且在大部分地区日蒸发量少,不容易观察,远没有借助日晷或沙漏来得方便,所以这种计时器没有在生活中出现。
四、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89页,“想想做做”安排了对1分钟的体验活动:1分钟脉搏大约跳几次,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动,大约跳几下绳,以及能完成多少计算题。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进行这些体验当然是必要的,这样教学,有活动又联系生活,符合课改的理念。何况在许多教师看来,课堂这么热闹一下,学习氛围多好啊!只是,老师计时、学生活动的形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学生有没有兴趣在课后自己玩一玩“一分钟有多长”的游戏?
其实可以把体验一分钟的活动换一种方式来设计:让学生根据某一种活动来推测一分钟。教学落实至少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是,立足教材、稍作改动。比如,课上叫上一位学生跳绳一分钟得到了一个数据,在这之后,老师说:现在假设我们没有时钟了,你能不能根据跳绳的个数来预测一分钟?我们试试看!游戏规则看大屏幕:1.不能看大屏幕上的秒表。2.你说“开始”,老师开始计时;你说“停”,老师停止计时。3.看看你预测的准不准。这样,如果学生再一次跳绳的话,她会回忆前一分钟对时间的感觉,而且,他会对跳绳的数据作出解读。比如,前一分钟跳得很不顺利跳了40个,这次跳很顺利,他肯定会跳到40个以上再喊“停”。而下面的学生也能明白他的意图。需要注意的是,跳绳一分钟是蛮累的,尤其学生不知道老师有一个预测一分钟的“回马枪”,在第一分钟就会很努力地跳——笔者听的这堂公开课上的女生就跳得气喘吁吁。所以,如果教师要把跳绳活动一分为二地进行,可得找个身体素质好的!
当跳绳的学生预测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安排游戏,把大屏幕上的第三条改成“离一分钟越接近者为胜”,把游戏安排成个人或小组比赛。课件制作一个计时器,一分钟的开始和结束都有“叮”的一声提示,让学生自己先体验一分钟,摸脉搏、做眼保健操、做习题或者做其他事情都可以。这次体验的目的是给学生一把尺子,因为有比赛的压力,学生肯定会开动脑筋。这样的体验也可以安排两次。体验之后,让学生一一上来预测。学生活动并喊停后,不要急着让他看预测结果,先让学生说一说体验。教师可以问: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式?你觉得自己预测的准不准?(看结果)为什么你能预测的这么准?(为什么和你的预测差得远?)怎样预测才能比较准确?在几位学生都预测之后,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比如脉搏),而很少选择……(比如做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成的方法。如果我们的目的是预测一分钟,那么像眼保健操这样的活动是不用“做”的,聪明的学生只要默念广播词即可。而预测最方便的方法恐怕是数数,前1分钟根据计时器把握数数的节奏,预测的时候重复这一节奏。其他如生日歌(节奏重复、歌词简单)、九九乘法表(节奏、有规律)都是好办法。学生还会想出什么办法呢?让人期待!
二是,课外延伸、自主体验。课上把整个预测游戏做一遍,而且要落实种种目标,完成种种追问,是比较耗时的。跳绳的学生演示游戏规则要2分钟以上,介绍规则、事先体验2分钟,如果学生展示3种方法至少要6分钟(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等待学生反馈,以及学生展示前的准备,展示后的回答),加上其他因素,一共要10分钟以上。这恐怕超过原先对这个环节的时间预算。何况,从教材编排看,体验活动也是被安排在课尾,未必有时间大张旗鼓。所以,这一体验活动可以进行到学生演示完预测规则或者第一个学生展示完第一种预测方法即止,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想办法,自己测试预测得准不准,下堂课交流,或者就让学生自己在课外交流。
五、絮语
上文提及“要定义时间必须依靠一个运动事件”,其实“时间”可以看成是一个计量“事件过程长短”的“类别名词”,看成一个物理量。我们是为了对事件的“序”进行度量才引入时间的概念,而不是先发现时间,再去找一个运动事件来定义它。时间是为了度量事件而被“创造”出来的。
要描述事物变化的“序”,可以选择时间这个维度,而根据事物变化的情况(“相”),我们也可以来推测时间,两者合二为一的现象在生活中有不少例子。
去买菜,我们都会选水灵的、鲜嫩的。卖菜的商贩往菜叶上洒水,让菜叶晚一点变蔫。
“今年20,明年18”,正因为年华似水,逝者如斯,所以这一香皂的广告语至今仍为人称道。而化妆品商们几乎都要标榜自己的产品有“淡化岁月痕迹”的功效。
白居易写摘下的荔枝,“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色、香、味俱尽矣!”写出了时间的序和事物变化的序,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这就是“一叶知秋”的出处。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古人划分二十四节气,既记录自然现象又指导农事。而现代的物候学也正是把时间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
……
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对时间会有不同的体验。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