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阅读《采薇》,抵达一个戍卒的心灵» 正文

阅读《采薇》,抵达一个戍卒的心灵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古诗文教学   阅读:8184

概要:戍卒没有向我们表白——他为何走在归乡的路上,仍“我心伤悲”?他只向我们诉说他触景而生的那一份情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只告诉我们,他告别故乡出征时,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那依依的柳枝,多像与自己告别的妻子的柔软的手,可是那么美丽的景象中却出现一幅悲情的画面。戍卒他只告诉我们,他九死一生回到故乡,故乡雨雪交加,弥漫天际的全是彻骨的悲凉。他将巨大的想象空间,留给后来的读者,当然也留给了数千年后的今天的我们。《采薇》显然是一首厌战的诗,但为什么《采薇》却能入选《诗经》的《小雅》呢?《小雅》是用于朝廷宴饮的乐歌,王公贵族会认同这样的厌战情感吗?会不会觉得《采薇》太让人感伤呢?我们觉得不会,因为答案就藏在《采薇》的诗行中。王公贵族听到“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的歌吟,不会为自己的国家的军威之壮而群情激昂吗?王公贵族听到“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的歌吟,不会为从征的士卒能与将帅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百战百胜的爱国情愫与英雄主义豪情而感佩吗?我想这正是《采薇》能进入《小雅》之篇中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歌吟,我们从盛唐之音中也能听到...
阅读《采薇》,抵达一个戍卒的心灵,标签:古诗文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戍卒没有向我们表白——他为何走在归乡的路上,仍“我心伤悲”?他只向我们诉说他触景而生的那一份情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只告诉我们,他告别故乡出征时,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那依依的柳枝,多像与自己告别的妻子的柔软的手,可是那么美丽的景象中却出现一幅悲情的画面。戍卒他只告诉我们,他九死一生回到故乡,故乡雨雪交加,弥漫天际的全是彻骨的悲凉。他将巨大的想象空间,留给后来的读者,当然也留给了数千年后的今天的我们。

《采薇》显然是一首厌战的诗,但为什么《采薇》却能入选《诗经》的《小雅》呢?

《小雅》是用于朝廷宴饮的乐歌,王公贵族会认同这样的厌战情感吗?会不会觉得《采薇》太让人感伤呢?

我们觉得不会,因为答案就藏在《采薇》的诗行中。

王公贵族听到“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的歌吟,不会为自己的国家的军威之壮而群情激昂吗?

王公贵族听到“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的歌吟,不会为从征的士卒能与将帅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百战百胜的爱国情愫与英雄主义豪情而感佩吗?

我想这正是《采薇》能进入《小雅》之篇中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歌吟,我们从盛唐之音中也能听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当然,这首《采薇》——戍卒的歌吟,也能引发王公贵族的深思——怎样才能少一些战争,给百姓多一份安宁?诚如《孔子家语》中所说:“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写到这里,倒令我想起了两个人,一是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一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这两个人物,让我坚信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并没有纯粹的好战主义者。

阿拉法特1974年站在联合国总部的讲台上,向世界动情地说出了那句话:“我左手握着自由战士的枪,右手拿着橄榄枝,请千万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这位曾数次参与反以色列的血与火的战争而且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巴勒斯坦领袖,他也在向全世界祈求以和平的方式让巴勒斯坦那片土地获得安宁。

奥巴马获得200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他在答谢辞中这样表白——

战争的手段确实在保卫和平中具有作用。但这个事实必须同另一个事实共存:不管理由多么正当,战争导致人间悲剧。军人的勇敢和牺牲无比光荣,表达了对国家、事业、战友的忠诚。但战争本身决不光荣,我们决不能如此宣扬。

读到上述的文字,更让我坚定地认为——读《采薇》,最需要阅读到的应该是一个戍卒的悲辛,而非面对外侮的英雄主义豪情,我们更须抵达的是一个戍卒的痛苦的心灵,而非纯粹对爱国精神的颂扬。

正因为如此,我更欣赏谢玄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情趣!

上一页  [1] [2] 


Tag: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阅读《采薇》,抵达一个戍卒的心灵》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