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析方法举隅(六):语言分析法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语言分析法,指的是以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和诗歌语言特点与风格为主要分析内容的方法。
从诗歌内容角度,诗歌语言包括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意象语言,诸如松梅竹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奥傲骨。
情感语言,如“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还有间接表露的,如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这侍境,只能从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
语言分析,一是要对关键词语进行品味,弄清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要对关键诗句进行理解,弄清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三要赏析诗眼或赏析炼字,弄清意蕴,体会艺术效果;四要对整体语言风格进行评析,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这里先说说炼字。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
(1)炼数量词
如唐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笔下,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如唐代齐己的 《早梅》: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齐己的“昨夜数枝开”,经郑谷改为“昨夜一枝开”。改后“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
(2)炼形容词
如唐王维《观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枯”“尽”是两个平常词,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了。雪尽之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阴阴”,如郭彦生所言,“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又如炼形容词于句首或句末。
如杜甫的:
表惜峰峦过,黄和桔柚来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碧知湖外草,红风海东云
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
这些形容词,处在句首,有如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
又如李商隐的:
曾是寂廖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这一名将形容词炼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形容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的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的《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里的“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炼动词
如李白的《塞下曲》第一首: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随”“抱”这两个动词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又如王勃的《郊兴》: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这句诗以“湿”言“光”,以“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得更见滋润,所心说“花光湿”。这个“湿”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再如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若去掉“与”“共”,诗句就会大为减色。
(5)诗眼、词眼
读古代诗歌,一定要注意诗眼、词眼,它们是诗歌的关键之处。
如杜甫的《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与“空”字是全诗诗眼,它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感受诗人内心极度的感伤与叹惋。
要注意的是,诗眼、词眼,不能单纯理解为炼字,不能仅停留在修辞意义上进行探究,而要从全篇的内容与结构上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探得其中的真髓。
再说说诗中特殊结构词句的把握。
(1)叠词
叠词在古诗中,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如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倒装
倒装,一般表强调。还有为合声律,求新意,让句式错落变化的作用。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正常语序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古诗词的倒装包括倒词、倒句、倒叙三种。
刚才一例属于倒装。
倒句,如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常语序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由因到果。
倒叙,如李白的《忆秦娥》:
忆秦娥 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李诗先描写秦娥显示的情况,然后转入对原因的追问或说对往事的追忆。即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叙述秦娥回忆往昔与丈夫在霸陵分别时的难分难解之情以及因丈夫“外出”久久未归的悲凉心境。这种“倒叙”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诗文尺水兴波,饶有情致。
(3)意象名词罗列
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杨柳岸,晓风残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接着说说诗歌的语言风格。
古诗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清新,指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指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4)委婉,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本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廖苍劲的艺术风格。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
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给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孳生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最后说说古诗语言的鉴赏题型与鉴赏步骤:
(1) 古诗语言鉴赏题型:主要有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分析题、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三种。
(2) 古诗语言鉴赏步骤:
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分析题的答题步骤:
(A)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B)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C)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答题步骤:
(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词领全诗型答题步骤:
(A)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B)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