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习俗方面
至今,一些南方少数民族还保持着“左绕三圈”的奇特风俗。广西壮族人在犁田后,将水牛集中于田中央左绕三圈,以示对田神的敬意。傣族和拉祜族葬仪中,都有绕棺材或尸体左转三圈的仪式。在婚礼中,新娘来到夫家后,首先要在灶旁左转三圈,表示她作为该家族新成员对家神的敬仰。
《老子》三十一章所说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亦受阴阳之说的制约。即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尊左卑右;而在丧事、军事等所谓凶事活动中,则尊右卑左。俗话说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也与此有关。
4、在座次方面
关于社交场合里的宾主座次,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有过清楚的论述:“古人之座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际,太祖之位东向。即交际之礼,亦宾东向,而主人西向。”从这里可以看出,座次的分配遵守一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基本原则的。就拿古代的皇宫来说吧,左为东,右为西,东宫尊于西宫,所以古时太子居东宫,汉代太后也居东宫,清朝东宫娘娘在西宫娘娘之上,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就连在一般的居室方面,也是年长者居左,年少者居右,即在礼仪上一般尊者长者居左,《礼记·曲礼上》上说的“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就是这意思。
古代贵族的居所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大而室小。堂是贵族们用来议事、交际的场所,室内住人。在堂室中举行礼节活动无外乎两种:一是堂上,二是室内。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也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室中坐次的尊卑情况如下:东向最尊,南向其次,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的位置。据此便不难理解《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羽宴请刘邦,项羽自己却毫不客气地东向坐,位置最尊,其叔父项伯亦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在项羽、项伯的右侧,并非尊位,坐次低于范增。范增南向坐,位次仅次于项羽、项伯的位置。张良西向侍,位次最卑,是陪席的。项羽把项伯、范增置于尊位,而把结拜兄弟放在卑位,显然是对刘邦的无礼蔑视,司马迁正是以座次的尊卑来写出鸿门宴的主人项羽的狂傲自大和对刘邦的不屑一顾,也正是这种狂妄的性格为他失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后来项羽之所以会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与他的骄横不无关系。
5、在军事方面
战场上,将领坐于战车的左侧,驾驭手坐于右侧,避免在驾车过程中,马鞭在将领面前挥舞而打到将领,或影响将领的视线。乘车尊左,沿于商代车制。东汉郑玄说:“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射手受到人们极大的尊敬,所以《周礼》规定射为六艺之一。《礼记·射义》上的两节文字说明了射的重要:“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射中则得为诸候,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车上射手的位置无疑成为尊位了。
6、在文化方面
相学上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从这点看,应该是左为上(大)位。
对不同笛子演奏者的一种称呼,左撇子持笛称之为青龙,右撇子称为白虎。在传统文化中,青龙是代表东方的四象之一,处于尊位。
中国古时候“虚左”一说,也表明以左为尊。史书记载对于尊贵的客人,常常是“虚位以待”。古制乘车三人一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叫“车右”或“骖乘”。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记载:“公子从车驾,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为了表示对侯生的尊重,空着车的左边座位,留给侯生坐。名著《三国演义》封面上的三位人物的排列次序也有讲究,分别是:刘备(大哥)站在中间,关羽(二哥)站在刘备左边,张飞站在右边。
综上所述,汉民族祖先以朴素的认识论为基础,从力的大小出发,认识到右手有力灵活胜于左平,形成了权势体系以“右”为上的观念;再以古代哲学思想阴阳观为基础,从光的明暗出发,认识到左方为东,属阳,右方为西,属阴,形成了方位体系里以“左”为上这就是中华民族尊右卑左和尊左卑右同时并存的特有文化现象。
其实,无论是尊右抑或是尚左,那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或者不同的领域里的一种不同的习惯而已,那本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可是,当这种文化一旦兑上政治的调料,那原本简单的东西便瞬间变成了复杂的、深不可测的或是一把屠刀,或是一把利斧,或是一种机制……令人不寒而栗。
与政治结缘的当初,“左”与“右”在世界范围内是用以区分政党的政治色彩的两个概念,左派与右派是指阶级、政党、集团上倾向于进步、革命还是倾向于落后、退缩的两个派别,而左右倾则主要看在革命中的表现,冒进的是“左倾”,妥协退缩的是“右倾”,这是机会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要反对“左”倾,也要反对右倾。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等等。自1949年后,“左”和“右”在中国大地上则不仅是一顶帽子,更多的时候,变成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谁被放在这右的铡刀口上,谁的脑袋也结实不到哪。1957年的“反右运动”,这“右”,就是指所谓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将所谓的革命派称为“左派”,解放军进驻学校叫做“支左”。三十年的历史,就用血写出了左和右的方位和性质:穷左富右,贱左贵右,东左西右,好左坏右,革命左反革命右,社会主义左资本主义右。
若要问:是左好还是右好?我以为,《诗经·小雅》说得最好:“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换言之,该左就左,该右就右,君子无可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