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司马迁的“阴谋”——《屈原列传》中的情感潮» 正文

司马迁的“阴谋”——《屈原列传》中的情感潮

[12-26 15:38:12]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271

概要:司马迁的“阴谋”——《屈原列传》中的情感潮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人教版高六册第四单元有两篇传记文章,一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是《屈原列传》。前一篇司马迁的情感潜于对事件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显得沉静;后一篇就不同了,处处流淌着司马迁的情感,或隐,或显。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一开篇:(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有司马迁对屈原才干的肯定与称颂。(《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典型的带有抒情性的评论,将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尚人格合在一块称颂。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在评述中,司马迁特别突出《离骚》“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香草喻...
司马迁的“阴谋”——《屈原列传》中的情感潮,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司马迁的“阴谋”——《屈原列传》中的情感潮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人教版高六册第四单元有两篇传记文章,一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是《屈原列传》。前一篇司马迁的情感潜于对事件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显得沉静;后一篇就不同了,处处流淌着司马迁的情感,或隐,或显。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一开篇: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有司马迁对屈原才干的肯定与称颂。

(《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段典型的带有抒情性的评论,将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尚人格合在一块称颂。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在评述中,司马迁特别突出《离骚》“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香草喻高洁的志趣,强调的是屈原面对种种邪恶,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高洁的美好个性。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趣。赞扬屈原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接下来,则叙述屈原由“任”到“疏”,再由“绌”到“迁”的过程及其楚国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⑦为秦所灭这七件事。这一部分意在说明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一部分还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再接下来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里既评屈原之志,表现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抒司马迁之情,一种愤慨惋惜之情。

最后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读完全文,我们从叙述中、抒情中、议论中,深深地感受全文流淌作者的情感潮,有对司马迁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颂赞之情,有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景仰之情,有郁郁不平之气,还有“悲其志”的叹惋。

到这里,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为人物传记,情感就显得那么平静,而《屈原列传》却充满着滚滚情潮呢?

大家知道,《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明代陈仁锡《史记考》说:“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近代李景星《四史评议》进一步说:“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这两家的说法是很好的。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才人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荦,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也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报任安书》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自况《史记》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这是司马迁的“阴谋”所在。

至此,我们明白为何《屈原列传》文字下面涌动着滚滚情潮了。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