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发微» 正文

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发微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154

概要: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发微江苏 朱庆和古代奏议类,如谏、疏、表等,都属于古代进谏、奏疏的一种文体。学习这类古代散文,除了学习忠臣义士们的胆识和政治家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外,更主要的是要读懂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有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下面列举中学课文里几篇奏议文来解读说明。设喻明理,反复开导。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心论题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而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喻明理,巧妙地引人入胜。体现了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1)以喻开题。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设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于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比喻推理。表面上没有谈论国事,其实引出本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
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发微,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循循善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发微

江苏  朱庆和

古代奏议类,如谏、疏、表等,都属于古代进谏、奏疏的一种文体。学习这类古代散文,除了学习忠臣义士们的胆识和政治家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外,更主要的是要读懂古代奏议文表达技巧。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有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下面列举中学课文里几篇奏议文来解读说明。

设喻明理,反复开导。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心论题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而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用喻明理,巧妙地引人入胜。体现了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1)以喻开题。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设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于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比喻推理。表面上没有谈论国事,其实引出本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2)以喻引义。作者用“木”、“水”的比喻,这样写,既前后照应,又自然引出下文“十思”。文章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尤其是作者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作者从“人君”的特殊地位和职责出发,提出了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也”。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3)以喻明旨。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由此可见,魏征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融情于事,曲折委婉。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辞职报告,全文通过痛诉“四情”:首先从母孙二人的眷眷亲情写起,接着推广到朝廷对自己的征召恩情,进而提升到治国安民的孝情,最后落点在生死尽节于陛下的忠情。融情于事,入情入理;言辞恳切,至真至诚。真与诚的积淀,情与理的结合,竟把一个“孝”字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懈可击。(1)亲情。表章的开头尽力陈述自己不是有意回避,而是实在不能丢下祖母去做官。“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幼年的悲惨,命运的坎坷,起笔充满酸楚,基调十分低沉。然后按时间先后纵写童年的窘境。出身六个月,刚会笑,慈父去世;四岁,母亲改嫁,自己成了孤儿。再以祖母刘悯臣孤弱承上启下,由孤写到弱。然后反复强调一个“无”字,描写家庭人丁衰微。从正常情况看,祖母应由父辈供养,即使父辈去世,孙辈供养也不一定非李密不可。(2)恩情。李密本是“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晋朝建立后,对他“宠命优渥”,四次征召,当然他四次拒绝了。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至微至陋”的身份,极为谦恭的言语竭力地辩白自己“本图宦达,不衿名节”的人生态度,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3)孝情。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祖母刘的孝情则大肆渲染,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4)忠情。文章的第4段中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本文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古文观止》评论说《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作为一个蜀汉灭亡以后的旧朝臣子,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放不下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作者以其独到的用心和敏锐的才辩扯起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面封建伦理大旗(孝治天下)。李密在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之后也丝毫没有忘记向圣朝君主许下“生当殒首,死当结草”的誓言。狡诈多疑、铁石心肠的晋武帝也终于被李密的忠孝之情所打动,欣然准奏。

含蓄劝告,隐讽启迪。诸葛亮《出师表》,作者上表陈说时,特意安排了一段表白身世的文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接着说明是先帝“三顾”“草庐”,臣才得以“出山”的。乍一看,表达的是“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其实,我们从下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便可知道,诸葛亮是在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后主,要他记住“白帝城托孤”一事:“章武三年(二二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泣涕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敕诏书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③由此可见诸葛亮坚志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一生奋斗目标是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光明磊落,并无非分之想。这一点,后主理应明白。这是作者用委婉含蓄之辞,启发劝告刘禅要多听像他这样的“良臣”之言。激怒之。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他把“情”和“理”喻之为“经”和“纬”,也就是说,文章的思路,文采是不能离开情和理的。《出师表》正是以“激情”(动之以情)进行“明理”(晓之以理)的。综观全“表”,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以身许国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从感情的走向来看,一开始从先帝“中道崩殂”落笔,这就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意在引起刘禅深思: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帝遗愿。接着依次说道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以及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包含了激励刘禅要效法先帝,发扬先帝“遗德”。自叙本人身世,受先帝赏识而感激“出山”,以及“受命以来”的工作过程,抒发了效忠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在谈论各方面的责任时,诸葛亮面对后主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要求刘禅委以重任,“臣不胜收恩感激”。从感恩到“临表涕零”的结束语,道不尽临行时依依不舍之情。尽管上此“表”时诸葛亮并不在朝,而在千里的汉中,然而,我们每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作为一名忠臣诸葛亮不仅直言敢谏,而且善于劝谏。《出师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除了“亲贤远佞”的深刻内容外,还巧妙地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手法融为一体,受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双重艺术效果,成为章表写作的典范。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