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宏观分析,精读细节——《敬畏自然》备课参考» 正文

宏观分析,精读细节——《敬畏自然》备课参考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978

概要:宏观分析,精读细节——《敬畏自然》备课参考徐志耀本文已发表于《教研参考》2011年第2期。发表有删改,此处为全文。《敬畏自然》向来被认为是初中课文中难懂、难教的一篇课文,不仅因为文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更是因为全文内容繁复,信息量大,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去年10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来到我区做了一个讲座《奇妙的课文研读方式》,他提出了10点研读课文方式:1、文章表达技法的专题研究;2、课文朗读的精彩角度体味;3、精彩段落的选点式欣赏;4、写作规律的提炼概括;5、课文评点式研读;6、“集句式”赏析;7、句式与段式研究;8、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9、课文集合与分类研究;10、课文的微型资料库。余老师的讲座为我们研读课文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发,我特别注意到,以上的10条研读方式的基础均是围绕文章的整体结构展开的,均是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内容。于是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上这一课时的做法,发现过分拘泥于文章的某一段落、字句(例如孤立地讨论某一段的作用),就会使文章内容零散,无法组合成一个整体,我决定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的思路,再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的精彩段落以及深层的...
宏观分析,精读细节——《敬畏自然》备课参考,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宏观分析,精读细节——《敬畏自然》备课参考

徐志耀

本文已发表于《教研参考》2011年第2期。发表有删改,此处为全文。

《敬畏自然》向来被认为是初中课文中难懂、难教的一篇课文,不仅因为文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更是因为全文内容繁复,信息量大,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去年10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来到我区做了一个讲座《奇妙的课文研读方式》,他提出了10点研读课文方式:1、文章表达技法的专题研究;2、课文朗读的精彩角度体味;3、精彩段落的选点式欣赏;4、写作规律的提炼概括;5、课文评点式研读;6、“集句式”赏析;7、句式与段式研究;8、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9、课文集合与分类研究;10、课文的微型资料库。余老师的讲座为我们研读课文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启发,我特别注意到,以上的10条研读方式的基础均是围绕文章的整体结构展开的,均是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内容。于是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上这一课时的做法,发现过分拘泥于文章的某一段落、字句(例如孤立地讨论某一段的作用),就会使文章内容零散,无法组合成一个整体,我决定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的思路,再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的精彩段落以及深层的文化内涵。

一、篇章结构。余老师在讲座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他说:“文章结构形态的研究与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实用价值之高,也许可以说,超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切其它因素。”我决定通过先概括各小节内容,再归纳整体思路的方式来整理文章的思路。首先,我通过勾画各小节关键语句、词组的方法对全文的各小节内容要点进行了概括:⑴人类征服自然的狂想天真幼稚。⑵人类对自己探索自然的成就感到自傲无知可笑。⑶人类开发自然的过程危机四伏。⑷与宇宙的智慧相比,人类微不足道。⑸与自然的智慧相比,人类相形见绌。⑹大自然创造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自身生命的美。⑺宇宙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一体。⑻宇宙的生命无处不在。⑼宇宙的生命永恒不灭。⑽生命无处不在。⑾人类应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我接着再归纳文章思路,我发现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内容。

从观点论述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整体是递进式的结构。1-3小节主要写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突出了人类的狂妄无知。4-5小节主要将大自然与人类进行比较,表现了自然的广博高深,因而表明了人类应对自然存有尊重的态度。6-10小节描写大自然的生命,表现生命出现的意义和形态,表现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联系,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其实也就是对自身的态度,不尊重自然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11小节总结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平等相待,敬畏自然。全文围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写,从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也就是低级认识)入手,层层深入,逐步引导我们深入地认识自然的伟大,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得出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正确态度。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则可以把文章分为两大段:1-5小节,将人类与自然比较;6-11小节,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突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在第二部分,作者强调了自然与人类实为一体,人类的生命同样也是自然的生命。对待自身来之不易的生命人应当珍惜,应当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那么对于自然,人类同样也应当珍惜,而不能随意践踏。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课题“敬畏自然”的含义,就是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自然的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无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能发现作者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同阶段,并且认为只有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获得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我们可以来探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我发现,精读一些主要段落,会发现它们存在了明显的呼应关系。

二、段落精读。余老师在讲座中,对于如何探究文章结构也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我在这一课中采取了“多角度概括,分析能力训练”与“课中比较”等方法,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我首先发现了本文在不同部分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在1-5小节,将人类与自然比较,作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并多用比喻、拟人与对比的修辞手法。在文中,作者先后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比作母亲与孩子,大海与水滴,鲲鹏与斥鴳,将矿坑比作陷阱,将智慧的人类比作宇宙中智慧生物眼中的蚂蚁,将苍蝇蚊子、鲜花绿草、星空比作大自然创作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并将之与人类至今“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进行比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用几句议论点明了描写的目的——突出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博大。而6-11小节,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间用描写,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隔的联系。例如用大脑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来比喻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将自然中的生命比喻成人类的兄弟。作者还用反问句来描写隐藏在石头中、遥远星系中、沉睡中的生命形态。此时作者使用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对发现生命无处不在的真理的欣喜。

文章的修辞手法相互呼应,将文章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例如开篇1、2节将人类比喻成“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将自然对人类的嘲笑比喻成“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这就与第6节的议论内容相对应。因为第6节强调“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不正是如此吗?母亲同样也是孩子成长而来的,孩子最终也会成长为母亲那样的成人。母亲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尽善尽美,她同样也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系列错误,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但生命的延续是不可改变的,孩子与母亲是永远血肉相连的,这正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同样,作者将人类在开发自然过程中留下的矿坑比喻成自掘的陷阱,与下文第7小节对应。在第7节中,作者说“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人类为掠夺大自然亿万年积累下来的宝藏而无情在大地表面,在海洋深处留下来的“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也正是对自己身体的无情伤害吗?因此人类是在为自己掘“陷阱”。去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的漏油事件,让当地的海滩一片狼藉,昔日的度假盛地留下斑斑油迹,这不仅摧毁了人们美好的生活,同样也在伤害着人们自己的身体,这不正是人类无节制的开发所带来的恶果吗?

[1] [2]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