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五首(推荐)-教学教案» 正文

古代诗词五首(推荐)-教学教案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初一语文教案   阅读:8978

概要:张磊 教学目的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领会其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基础,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
古代诗词五首(推荐)-教学教案,标签:初一上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suxue6.com



张磊
               
教学目的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领会其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基础,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的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这里写的是诗人的视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宫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的?
     (作者赞美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这个本来没有知觉的事物,写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它夜间悄悄地来到,哺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征,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春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很准确,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什么意思?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一百首》的注解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我们赞成后一种注解。为什么?一是这样注解切合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机蓬勃,正与春雨催发密切相关。把“发生”理解为“催发生机”,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来的想象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这样注解切合用典。人们知道,杜甫擅长用典,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固然不足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显然用了《庄子》中的“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梦令》中的“争渡”二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争”字解释为“竞争”。“抢先”,看来不大符合原词的意思。因为天气已晚,又在藕花深处,同别人赛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释为“快划”,这虽然和上下文可以连贯起来,但实际上船入藕丛,障碍很多,是快不起来的。因而,把“争”解释为“怎”比较合适。“争”作“怎”讲,诗词中时常见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楼》中,就有“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之句。
    5.《如梦令》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这首词,表面看来,重点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也是为抒情,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艺术境界。赴溪亭游览,至日暮兴尽而归。这里的“兴”显然是因为自然景色的吸引而产生的。“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尝不意味着为自然景物所陶醉而流连忘返,一味观赏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苍茫中误入藕花丛中,又出现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作者不忍心破坏它,也不愿马上离去,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当一滩鸥鹭被惊起,暮霭沉沉的天空突然闪耀着一群白色的水鸟,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辉映,就构成了更新鲜、更美好、更迷人的景象。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大概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归路”、“兴尽”、“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都是在写事物的进程和发展,给人以具体的跃动感,一景推进一景,一环紧扣一环,处处都是在写“动”。这就使作品形象生动,富于吸引力。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写“动”,也注意写“静”,且是动中取静。“日暮”、“沉醉”、“晚归”等,本身就有某种静的含义。这种“静”是从“动”中引申出来的。而“误入藕花深处”,则创造了一种回旋、曲折的意境,在词的节奏上和作者感情的发展上,给人一种起伏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静。有了这种“静”,更能衬托“动”,也更能感染读者,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1] [2]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上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