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数学学习数学名师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几个“≠”» 正文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几个“≠”

[12-26 23:24:3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数学名师   阅读:8987

概要: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几个“≠”袁乃玉昨天受母校巢湖学院的邀请,给即将要到学校实习的学弟学妹们做一些指导,在听了二节课后,结合我所观察到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他听课同学的表现,在评价课堂教学内容之外,我谈了以下几点看法。一、听课评课≠观课议课1、从字面上分析二者的区别。听课强调“听”,即主要依赖于耳朵;观课强调“观”,认真细致的观察少不了要“五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手记、动口说和动脑想。评课强调“评”,评价给出的是一种结论;议课强调“议”,议论是一种探讨和交流,从议课者与执教者的关系来看,“议课”中二者的关系显得要更为“对等”一些。2、从实际状况中分析二者的不同。传统的听评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听课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坐在那里,一边听一边间或做些笔记,显得“很悠闲”。然后在评课时,礼节性地说些表扬鼓励的话,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几点建议。无疑,这种状态下的听评课不论是对于听课者、执教者还是其它参与者的启示和帮助都是十分有限的。而观课者要做到“五动”就要“忙碌”许多,我个人的体会是:“动眼”看和“动耳”听既要关注教师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反应,特别是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几个“≠”,标签:数学名师大全,http://www.suxue6.com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几个“≠”

袁乃玉

昨天受母校巢湖学院的邀请,给即将要到学校实习的学弟学妹们做一些指导,在听了二节课后,结合我所观察到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他听课同学的表现,在评价课堂教学内容之外,我谈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听课评课≠观课议课

1、从字面上分析二者的区别。听课强调“听”,即主要依赖于耳朵;观课强调“观”,认真细致的观察少不了要“五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手记、动口说和动脑想。评课强调“评”,评价给出的是一种结论;议课强调“议”,议论是一种探讨和交流,从议课者与执教者的关系来看,“议课”中二者的关系显得要更为“对等”一些。

2、从实际状况中分析二者的不同。传统的听评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听课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坐在那里,一边听一边间或做些笔记,显得“很悠闲”。然后在评课时,礼节性地说些表扬鼓励的话,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几点建议。无疑,这种状态下的听评课不论是对于听课者、执教者还是其它参与者的启示和帮助都是十分有限的。而观课者要做到“五动”就要“忙碌”许多,我个人的体会是:“动眼”看和“动耳”听既要关注教师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反应,特别是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走近学生细致地观察。这其中,“动脑”想和“动手”记也贯穿始终,对于其中的精彩之处,我习惯用“*”在旁边作标记,“Δ”表示此处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是我没有听清楚或觉得有商榷的地方。如此记录下来,在议课时就容易做到有条不紊了。


二、讲课≠教学

1、从字面上分析二者的区别:讲课重在“讲”,功夫体现在教师的“教”上面;教学则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2、从实际状况中分析二者的不同。就我听的两节课而言,粗略估计一下,在四十分钟的时间中,教师“讲”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分钟左右。我在点评中请他们思考: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不是“录音机”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说的多少与学生掌握的多少有时候不但不成正比,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听了会忘记,看了或许能想起,只有体验了才可能真正掌握”,那种教师面面俱到,包办代替的“讲”的过程,学生少有“认知冲突中的困惑和豁然开朗时的喜悦”的体验,课堂的效率不会很高。

一个尚没有工作经验的“准教师”眼中没有学生是情有可原的,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垄断了课堂话语权的课堂现象仍比较常见。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谈到的,中国教师重演绎,美国教师善归纳,“归纳”与“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往往是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而发生的行为结果。比如对比一下中、美两国教师怎样教“蚯蚓”的实例:中国老师教学,首先是板书“蚯蚓”,然后出示蚯蚓的图片或投影,让学生认识蚯蚓,再接着是介绍它身体的特征,最后讲讲它对人类的益处。将知识演绎得淋漓尽致。美国的老师怎样上呢?一上课,老师先在讲台上倒下一大堆的蚯蚓,然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抓一把蚯蚓,自个儿放在纸上,自个儿研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猜想它的生长特征,用二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就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互相交流、讨论补充,同学们发言踊跃,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同学们的研究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整个教学过程有趣生动,学生对蚯蚓的体验非常深刻。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感叹:“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个奇迹。”教育不应该只是往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如果教师因为强调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对探索的渴望,这样的课堂,只能算是教师在“讲课”,算不上是师生共同在“教学”。

三、教书≠教育

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教书”和“育人”二个方面,这道理虽然每一个教育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要抓成绩抓排名,有的领导会说:“要挤干课堂的水分”,有的老师对此的理解是:“要说就说考试可能要考的,其它‘废话’坚决不说”,如果真正是“废话”当然要尽可能不说,但问题是有的看似是“废话”,实际上却必不可少。比如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第三维目标,一开始不少人就认为这大概就属于“废话”,它在考试中无法用试题考核,在课堂上也是可有可无。然而,随着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不少老师发现这一目标不但重要,而且还相当重要。我个人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是落实第一维和第二位价值观的桥梁和纽带。并且,在学生消极倦怠时,它可以是激发学生信心和激情的“兴奋剂”;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它可以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在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出现危机时,它可以是和谐彼此关系的“润滑剂”。

肌体因为有水分的滋润才显得有生气,课堂因为有育人的元素才能够有活力。试想,一个缺乏激励鼓舞、少有审美教育、不谈做人道理的课堂是不是像“一潭死水”?试想,一个只会讲知识积累、谈应试技巧、比排名前后的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持久尊重?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特约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造就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老师们可以做这样的试验,问一问毕业后回来看望我们的学生:你对老师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您猜测学生会谈哪些方面?我曾经调查过有近百名学生,这其中少有人谈到关于知识层面的东西,大都数同学记忆深刻的都是我与他们在教学和相处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我想这“剩下来的”就包含教育的“育人”因素。


Tag:数学名师数学名师大全数学学习 - 数学名师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几个“≠”》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