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地处县城西南5公里处,东邻**镇,南连**镇,西接**镇,北邻**乡。县道**公路横贯全乡,交通便利。境内海拔在1680—2800米之间,三面环山,中部平坦,东南部属二阴山区,西北部属干旱山区,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9摄氏度,无霜期125天左右,正常年景降雨量在381毫米左右。境内有水库1座(***水库),**河贯穿全乡,全长30余公里,自西向东汇入古浪河。辖区地处干旱、冰雹、霜冻、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并发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全乡辖**、**、**、**、**、**、***个村,*个村民小组,*户,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行政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人左右。耕地面积*万亩,其中,山旱地*亩,水浇地*亩,人均耕地面积*亩。主要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有小麦、啤酒大麦、豆类、油菜籽和洋芋等,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乡西南部山区气候温润,草场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矿产资源以石灰石为主,储量丰富,开采价值大。境内历史人文景观久负盛名,其中*山以风景优美、以其山高、树多、花香、境幽而最为闻名,特别是其山腰有辽、西夏时著名的*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据说鼎盛时期有寺僧千人,文武各半。与之相邻的冰峡,山顶融化的雪水流经此处结成冰块,终年不化,形成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
乡政府驻地**村*组,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服务中心。乡党委、政府下设*个党支部和人民武装部、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农技站、农经站、兽医站、农机站、林业站、文化站、司法所、财税所等机构,共有干部职工*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人;公务员*人。
建设成就
三十年前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集体设施严重匮乏,群众温饱问题未解决,居住环境破烂不堪……。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从经济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到“三农”决策到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善抓机遇的**人民闻“机”起舞,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培植经济新亮点,打造发展新优势,使**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增收问题高度重视,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经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到20xx年底,全乡实现生产总值2650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393万元,工业增加值11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55万元),是1978年的19.7倍;农村固定资产1250万元,较1978年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1235元,比1978年增加1141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29.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效益明显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大力调整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目前,全乡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其中:洋芋6012亩,优质小麦4500亩,双低油菜800亩,优质啤酒大麦5000亩,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1000亩,优质豆类7500亩,粮、经、草比例达到了5:3.5:1.5,既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又发挥了规模效益。
长期以来,畜牧养殖业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群众的养殖积极性非常低。为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促进全乡经济全面发展,**乡始终把畜牧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抓,大胆探索走种养结合,以农养牧,以牧补农的路子,不断加大政策引导、科技指导、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从改变传统的喂养模式、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力度等方面逐步把畜牧养殖业推上了规模化发展轨道。经过不懈努力,全乡规模养殖户现已达665户,牛、羊、猪饲养量达18843头(只),较1978年增长37.5%,总出栏11878头(只),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路子,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近2年,结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乡立足本地光、热、水、土自然条件的实际状况,在大力推广地膜种植为主的旱作农业,为增加群众收入开辟新的途径的同时,在条件适宜的川区四村开始重点发展食用菌栽培为主的高新技术“定单”农业,20xx年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85座,每棚占地0.5亩,当年平均实现产值8400多元,净利润6000多元,相当于常规小麦种植40亩的收入,用水量只有小麦的1/6,实现了节地、节水、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今年,又落实土地200亩,计划在西山堡村通过整村推进的方式集中资金、人力、技术,新建日光温室250座,建设食用菌示范园区一处,初步形成一个“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发展后劲得以夯实。
为真正实现优化环境、提升形象,服务经济、惠及群众的目标,**乡适时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力时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招商引资,采取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百业兴,路为先”,公路畅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以前,全乡除县道**公路是三级砂石路外,通往各村、组的道路几乎都是窄小的泥路,一到下雨下雪就成烂泥路,想出去也难行,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对此,**乡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申报基建项目,在上级交通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先后投资*万元,建成**、**、**、**等*条砂化通村公路,全乡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公里,有效解决了*个村,*个组,*户、*人行路难的问题,使全乡原先落后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服务经济发展的交通框架初步形成,为全乡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