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有效发展。贷款领域、贷款对象、贷款品种更加多元化,贷款结构不断优化,支农功能完备,在执行政策、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贷款规模稳步增长,到20xx年,全行贷款月均余额达到9000/1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2.4/6.5%左右(经营性贷款月均余额达到5000/7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4.6/11.8%左右)。自主筹资功能进一步增强,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品种更加丰富,筹资和负债结构更趋合理,负债成本较低,到20xx年金融债券发行余额达到3600/5250亿元,占负债总额的40/47%以上。
——效益明显提高。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实现国家政策目标。自主经营项目比重不断提高,经营利润明显增加,20xx年达到36/47亿元,在加大计提拨备和消化历史包袱的基础上,每年实现一定的净利润。力争通过自主经营项目发展增加利润,弥补新增国家指定项目的亏损,尽量避免产生新的政策性亏损挂账。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不断提高,全行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总额与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有所提高。
——机构队伍不断优化。机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机构布局更趋合理,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员工队伍规模基本稳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富有经营活力与开拓精神、适应我行业务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
——构建和谐银行成效显著。人际环境和谐,工作机制顺畅,外部环境良好,基本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局面。
三、推动业务有效发展
(六)推动业务发展转入科学轨道。我行业务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追求总量增长,更注重结构优化,既强调加快发展,又坚持量力而行,速度质量效益并重。在作好粮棉油收购信贷业务的基础上,近期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等业务发展为新增长点,中长期主要依*增加农村开发性质的中长期项目贷款推动业务增长,逐步把农业产业化贷款和农村开发贷款整合为农业和农村开发性贷款业务,统筹考虑,稳健发展,努力确立我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
(七)坚持办好粮棉油购销储贷款业务。解决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是当前我行首要的政策任务。要准确把握粮棉油信贷业务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把其作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国家粮棉油储备、最低收购价收购和调控性粮食收购等国家指定贷款业务,严格按照国家政策保证资金供给,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保障粮食安全等作用。努力把国家指定收购贷款纳入国家账户实行封闭管理,专项核算。对自主经营的粮棉流转贷款,要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择优积极支持。对没有符合贷款条件企业的县域或地(市),要通过支持政府指定企业,扩大流转贷款覆盖面。
(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贷款等业务发展。要把粮棉油加工贷款向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审慎积极地扩大市场份额和贷款比重。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等贷款领域,及时把符合条件的贷款主体纳入支持范围。重点解决企业在原料收购、订单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对技术改造、仓储设施和生产基地建设等所需的中长期资金,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支持。择优支持其他粮食企业发展。积极稳妥发展化肥、食糖、农膜等专项储备贷款业务。努力开办农产品进出口信贷业务,积极发展外汇信贷和国际结算业务。
(九)努力拓展农村开发性信贷业务。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要充分考虑东中西部的区位优势、地域特色等因素,合理确定各省级分行的支持领域和发展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围绕“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先从支持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和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入手,研究制定专项信贷支持计划。
(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坚持立足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完善金融服务,依托我行主体业务、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系统功能、又适合中间业务及其他业务发展特点的发展道路。继续作好保险代理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拨付,办好结算业务,创新结算工具。代理政府或政府部门委托对农业和农村的放款业务,积极开办其他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委托的转贷业务。探索开展筹资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租赁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业务,为规模经营的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探索进入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风险投资等领域的途径和方式。
(十一)制定实施客户发展战略。坚持大中小相结合、发展和培育并重、有进有退,明确目标客户,优化客户结构,培育有价值的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优化传统业务客户,巩固传统业务领域我行的市场领先地位,重点发展规模和市场潜力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等优质客户群体,发挥农业和农村开发性金融的优势,与政府共建融资平台。对政府客户与金融机构客户,要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合作层次,争取在客户数量、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上有较大突破。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及时跟踪分析相关客户的风险度,为各业务条线战略营销提供依据。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完善客户资料档案库管理,整理收集客户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客户分析、评价、服务信息系统,开发客户信息采集工具,实现我行客户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全系统共享。实行客户分级管理,制定不同营销策略,提供差异化服务。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确保资金、营销资源和管理投入等各项资源按照行业、区域、客户层级优化配置;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上下级行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提高服务效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优质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完善推广客户经理制,把客户经理制作为获取和保有客户的重要制度与手段,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合理分配客户经理资源,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激励与考核约束。